《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以问题驱动引领小学科学教学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一小学 杨生军 发布日期:2020-10-05 13:31:17 |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科学探究需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 一、问题意识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2.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指出,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但我们的学生大多基于“为什么”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会有人,等等。 3.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明显缺乏思考。如教师提出:关于霉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霉?哪些地方会有霉?霉可不可以燃烧?在什么部位容易形成霉?不同物质上的霉是否相同?霉分哪些种类?有了霉会怎样?霉可不可以吃?…… 这些现象首先与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有关,学生习惯了服从,习惯了崇拜,认为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转,处于客观的从属地位。其次,传统教育不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很多学生失去问题意识。再次,新课改在很多课堂上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尤其在升学压力和公开课盛行的环境下。最后,学生不善思考,思维僵化,提不出问题,即使有时有提出问题的欲望,可能也会因为害怕问题简单而被同学耻笑,最终放弃提问,还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搞清楚就半途而废,不愿意追根究底问下去,把问题搞清楚,只想知道具体的结论。 三、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激化矛盾,从而生成疑问、产生困惑,促使学生勤思好问。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地努力去探索、去解惑。 (1)头脑风暴酝酿问题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激发新的思想,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会引发新的智慧。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和激励而产生新的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指出,在探究之初,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利用头脑风暴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打开思维的大门,为提问题铺路搭桥。
又如在教学“遗传”一课时,教师从网络上收集到一些用Photoshop处理过的狗头鸟、牛头松鼠、象鼻麻雀等图片作为引课,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他们哈哈大笑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自觉地进入资料的阅读、分析、探讨活动中。教学遗传的差异性时,出示一张母猪给十来只不同小猪哺乳的图片,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来了。
“提出问题”是专门针对刚刚学习科学课的学生们设计的一节提问题的课,课堂中设置了“花儿朵朵开”的实验情境:用不同材质的纸向同一方向折成一片片的小花片,当把这些纸花片放入水中时,由于水的张力作用,这些小花就会一朵朵地逐渐开放,学生们在这样新奇的体验中,问题层出不穷。接着让学生们用自己带来的各种材质、薄厚不同的纸,按照自己的意愿折成各种形状,也放在水中试一试,学生能够提出的“有效”问题不停地冒出来,真是“实践出问题”啊。 4.贴近学生生活,感受科学震撼,让学生乐问
教学“看星座”,可带领学生到步行街参观“四象八卦晨练广场”,或利用媒体播放这一学生们所熟悉的场景,询问关于广场四周“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的相关知识,阅读古代相关的故事传说,从这里入手,引入人类对星座的认识和探究。学生们了解到自己所熟知的这些常见事物中蕴含着这么多的科学道理,兴趣盎然,问题也就不断地冒出来了。 “七色光”教学中使用的图片来自雨后的校园:阴云密布的天空,校园内的一角,天空中明丽的彩虹以及副虹……熟悉的环境,美丽的彩虹,激起了学生们的无限遐想,伴随着曼妙的音乐,问题油然而生。 6.拓展课外资源,延伸探究过程,发掘新问题 问题当然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需要延伸到课堂以外。 “国旗怎样升上去”一课中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比如定滑轮重物移动距离和手移动距离关系,动滑轮重物移动距离和手移动距离关系,等等。对存在疑问的学生,教师应鼓励课后继续对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一些研究,鼓励学生们发现更多的问题。
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问题开始进入创新,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利用央视节目《快乐主妇》之《新奇小商品》《我爱发明》以及河南卫视《创意时代》等节目的一些奇巧作品,和网络中一些有趣物品如“50大最佳发明”等,激发学生问题的批判性、创新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上述策略可以让学生更敢于提出问题、喜欢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为造就出更多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