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神奇的翻译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讲人:闻迪 发布日期:2020-10-05 10:53:05 |
闻迪 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现任西城(南)区小学信息技术兼职教研员,曾获得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一等奖,论文、案例等在全国、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公开发表。 设计依据 “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设置的重要特点之一,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过程、了解工作原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图形化编程的知识,运用Mind+编程平台中提供的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通过自主编程、自主探索模拟出翻译器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感受到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便利,体验到学习程序设计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在Mind+环境中,引导学生认识AI中语音识别功能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3.通过编程,让学生感知人工智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学习编程和人工智能知识的兴趣,体验到学习编程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掌握以AI获取的数据为变量赋值的编程方法和相关算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交流不畅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师:对,语言障碍往往成为我们旅行中的最大困难。其实,有很多科技公司推出了翻译器(如图1)去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知道翻译器的工作原理吗? 生:我觉得需要使用AI相关技术,先将我们说的中文语音识别成汉字,再将汉字翻译成英文,再利用AI中的语言识别功能,转换成英文语音输出。 师:说得非常好,今天这节信息技术课,我们就在Mind+中自己编写小程序,模拟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器的工作过程。 二、合作探究,掌握知识 师:刚才有同学已经把翻译器的工作过程用语言进行了描述,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绘制本程序的程序流程图,并思考一下,该程序是什么样的程序结构?在绘制程序流程图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程序流程图。
三、深入研究,拓展实践 师:如何让流程图变成程序呢?首先我们启动Mind+,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现有的程序设计模块中是否存在大家分析的这些功能? 生:没有,但是我们可以运用添加扩展模块的方法增加这些功能。
生:首先启动Mind+,单击“扩展”按钮,在打开的窗口中单击“网络服务”选项卡,分别添加“谷歌翻译”“文字朗读”和“语音识别”模块,然后单击左上角的“返回”按钮,回到编辑界面。在“编辑”页面左侧程序模块中,我们发现增加了“网络服务”积木,单击进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前面添加的指令。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看看如何把程序流程图中的思路变成指令。
生1:首先我们需要单击绿旗,然后开启语音输入的功能(如图2)。 生2:接着,我们建立一个叫做“语音”的变量(如图3),将识别到的语音转换成汉字,再将这个值赋值给变量“语音”(如图4)。 生3:为了检验AI语音的识别结果,我们可以将语音变量设置成为显示状态(如图5),在舞台上可以随时观看语音识别情况。 生4:接下来,我们新定义一个变量“输出语言”(如图6),用来存储翻译过来的文字。通过“谷歌翻译”积木中的“将……译为‘英语’”,将变量“语音”中的中文汉字翻译为英文,接着将英文赋值给变量“输出语言”。同样,我们也让这个变量显示出来。 生5: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文字朗读”模块中的指令,将翻译过来的语句输出啦!为了输出效果更好,我们可以对“嗓音”和“输出语言”进行进一步的设置(如图7)。 师: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神奇的翻译器”程序的编写,同时我们也认识了AI的语音识别功能在程序中的具体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完成了基本程序的编写,其实这个程序还可以进行功能性的增加,让我们的翻译器功能更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还可以增加哪些功能? 生:可以通过增加循环的功能,让翻译器连续地进行翻译工作。我们也可以增加翻译其他语言的功能,因为有时候我们去的国家不使用英语,而是其他语言,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用翻译器了。 师: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请大家将这些功能应用其中,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实践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反思:以贴近生活的任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知识学以致用;以多层次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人工智能相关的图形化程序设计平台,引导学生认知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学习图形化编程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的成就感。
本课从当前科技领域比较热门的话题和具体实践入手,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紧紧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体现了技术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本课教学任务不仅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更巧妙地将实际生活需要和人工智能紧密结合,实现跨学科综合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点评人:张铧珊,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技术教研室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