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提高意识促合作家校合力助成长——公主岭市岭南小学多措并举推进家校共育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晓丹 发布日期:2020-09-21 15:05:37 |
公主岭市岭南小学在办好学校教育的同时,以“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平台为依托,深入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确组织管理,确保家校共育工作顺利推进 成立领导小组,健全管理制度。一方面,学校成立了“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整体工作;教学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制订方案、落实工作计划等。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以推动“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活动,主要包括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科学育人水平;帮助家长了解教育规律与方法,等等。 积极做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章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组织班主任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交流工作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工作能力。 营造校园环境,多途径探索家校共育之路 建设校园文化,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学校利用校门口的电子屏幕文化、楼梯间的过道文化、厕所的厕所文化、晨间的朝会文化以及课间操的集会文化等形式,时时处处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规范化影响。营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基本实现了“校园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的环境育人理念,彰显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申报课题,研究“家校共育”对养成教育的影响。为深入落实“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学校于2019年4月末加入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重点课题“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和本土化实践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和实践,确立了以“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有效性研究”为题的子课题,并完成了申报工作。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校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如开展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另外,学校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亲近大自然活动、“学雷锋”社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不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家校合作。学校每周一组织家长按时观看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平台的专家直播讲座,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意识;利用每周平台发布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亲子关系;通过建立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为创建学习型家庭搭建平台,通过学校搭建的平台,教师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同时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制订博雅人生习惯养成表。学校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按年级制订习惯养成表,每月培养一个好习惯,辅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全校教师每学期都会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开展“大家访”活动,家访对象主要是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和学习后进生家庭。教师在家访中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策略,特别是习惯养成策略,教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校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间的良性循环。 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来校观看学生的文艺演出,参加主题队会;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感受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并参加教学评议。 “成人在家庭、成材在校园、成功在社会”,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功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今后,学校将加大力度,继续提升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促家校之间同频共振,形成教育合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