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3期 总第5916期 2020年09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3期  下一期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基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永新 发布日期:2020-09-07 08:49:35

朱永新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民族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2019年,我出版了一本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在书中我提出:未来学校、未来教育会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的学校会变成一个个学习中心,现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会变成线下线上融合的新模式。没想到我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提前实现了。在此次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成了一道非常特别的教育风景线,全球在线上接受教育的学生超过了12亿人,中国就有2亿多人。那么,这样一场变化是疫情之下催生出的一种特殊现象,还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常态呢?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其中谈到: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融合化的在线教育、线上线下集合的常态化教育将会成为教育非常重要的特点。这种未来教育要实现的新的转型即被称为教育新基建。
 

为了迎接这样一场转变,为了迎接这种新的教育景观,教育新基建至少要做三件事:一是建立国家课程资源平台,二是建立国家学分银行,三是发展新型学习中心。


一、建立国家课程资源平台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资源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大到国家教育平台,小到学校要求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全国在线教学可谓是百花齐放。但很多地方、学校、教师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课程资源作为参考,所以我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国家课程资源平台,这一平台能够囊括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新基建的第一项基础工程,没有这样一项基础工程,我们的教育新基建是很难真正完成的。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实现?我认为,我们所要建立的国家课程资源平台就好比教育界的淘宝,将各种课程资源集中到一个平台中。但教育的产品和商业的产品不一样,教育的产品具有意识形态性、科学性以及很强的专业性,所以相对于商业的淘宝,国家课程资源平台要复杂得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有一套评价体系。我们需要建立国家课程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国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挑选最好的上传到国家课程资源平台上,评估以后由国家购买服务,免费提供给所有家庭、所有学校、所有学生。这样一来,所有的课程都实现了线上化,线上线下是同步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线上学习或线下学习,所有学生及学校都可以选择任何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中我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先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建设课程资源,逐渐扩大到高中、大学,最终面向全社会,这是需要国家下大力气去建设的。
 

这一平台的建立可以免除目前在线教学各自为政、过于百花齐放的现状。无论是一个区、一个学校,还是教师个体,他们研发课程的水平和国家研发课程的水准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我一直期待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国家课程资源平台,呈现代表国家水准的课程资源,保证教育的基本品质,这是我认为的国家教育新基建的一项重要工程。
 

二、建立国家学分银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前靠文凭评价一个人的时代即将过去。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从0岁就开始的,人的大量学习活动发生在7岁之前,我们基本的语言能力、行动能力、认知风格、行为习惯等都是在学龄前就已经形成,但怎样去记录我们在非学习化阶段、非学校化阶段的学习过程,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在学校阶段,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考试来实现,更注重的是结果,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
 

因此我提出了一个构想:要构建一个注重过程的、原生态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就是把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原生态地记录到他的个人平台上,用身份证号作为账号,账号中记录自己认为需要记录的学习过程,并在需要的时候把相关资料提供给评价方,这样一来,未来就不需要文凭了。
 

文凭是在一个社会没有办法很精确地考量一个人的时候,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评价方式。同一个学校的文凭对不同人来说,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我们恰恰就是用这一张文凭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水准,用人单位往往用是不是985、是不是211、是不是国外的常春藤盟校来衡量是否录用求职者,但其实同一个大学学生的水平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个性化的学习时代,我们需要完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与之匹配。所以未来的评价方式不是简单地参考现有的结果性评价,而是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生也可以摆脱当前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原生态地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应对评价方式的变革。目前,美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签约承诺录取时可以不需要高考成绩。那么,没有高考成绩,大学如何决定是否录取呢?这就需要有相关的企业和评价公司为学生提供原生态的学习记录,将综合性的评价记录在学生个人账号上。这是我认为的国家教育新基建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三、发展新型学习中心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是割裂的,彼此没有联系,甚至有时是冲突的、矛盾的,他们会抢学生的资源、抢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学生在学校里学了数学,放了学要到教育机构补数学;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了英语,放了学再到教育机构补英语。学生没有选择权,只能在一个学校、一个时间,和一群固定的人一起学习。而未来的学习是相通的,学校是一个学习中心,教育机构也是一个学习中心,不同的学习中心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会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和时间,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以选择在哪一个时间段,在哪一个学习中心,与哪些人学习自己需要的课程。
 

未来的互联网企业完全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提供方,政府采购课程进行教学。譬如,现在很多偏远地区和农村缺美术教师、缺音乐教师,未来完全可以由相关的互联网企业来提供艺术课程。互联网企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艺术鉴赏、艺术基本原理的教学,然后在当地建立艺术学习中心,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后想要进一步咨询、练习、提升,可以到当地的艺术中心,这样就没有必要每所学校都配备艺术教师。所以未来学校的课程可能会以外包的形式来进行,每个学生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公司或者学习中心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新的学校体系,同时也需要现在的学校进行适当的转型。当前新教育试验学校有五千多所,我经常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今后学生如果不到学校学习,我们学校还应怎样继续生存,继续发展?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机构,都要努力成为不可替代的课程中心。未来的学生是从摇篮到坟墓,是从0岁到70岁、80岁,未来来到学习中心学习的人不是按照年龄分组的,也不是完全按能力分组的,更多的是根据兴趣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不同年龄的人在一起将有很大的互补作用。所以我觉得,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会是未来互联网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结语


当然,要真正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还需要完善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例如推进5G建设。此次疫情期间,互联网教育业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一大困境就是在很多地方上网的成本还非常高。疫情期间,河南南阳一名高三学生在平房的楼顶蹭邻居家的网络上网课,河南洛宁14岁女生在父亲的陪伴下晚上到村委会大院支了张桌子蹭网学习……这些画面背后的无奈让我印象深刻。据调查,高清画质的视频节目一个小时需要800M左右的流量,如果一天上网课5小时,则需要近4G流量,一个月接近100G流量,花费都在百元以上。这对在数字宽带未能覆盖的贫困偏远地区、只能长期使用网络学习的困难家庭来说,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而在城市,我们的网速、流量依然有很大问题。因此,今年两会我提出了“关于公益性学习资源(在线学习)免流”的提案。我认为,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需要进一步推进5G硬件建设,跨越数字鸿沟,真正让线上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同时,未来整个社会的用人机制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未来单位在招聘时,可能不再根据文凭选择人才,而是根据应聘者原生态的学习记录来选择。因此,未来将是一个课程为王的时代,一个人学习了什么课程比在哪里拿到了文凭更重要,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新的用人机制倒逼整个教育的变革。这一变革可以首先在互联网企业中实践,企业在招聘时不再要求提供文凭记录,而要求提供知识背景及具备的能力,从而决定是否录用。目前我们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是分开的,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工作做准备,一个人从小学到博士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旺盛、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时间,却都用在了被动学习知识上。我认为,未来应该打破这种教育的弊端,形成“学习—工作”“工作—学习”交替进行的新模式。
 

最近国外的一些学者提出一个很大胆的设想,建议今后所有的高中生毕业以后都不要忙着马上上大学,而是有一年以上的间隔年。所谓间隔年,就是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去游学、当义工,或者只是休息,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我认为,这一设想与未来的用人制度是紧密联系的,除了少量科学家和少量需要知识连续性学习的专业以外,这一设想对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是适用的。未来知识结构的建立,将更多地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工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习共同体,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新方向,这种新方向更需要互联网教育的大力支持。
 

互联网教育也好,传统教育也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应该看清楚整个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样才能重新构建真正的教育业态和格局。我们期待能够从这次疫情中进行学习和反思,能够在后疫情时代通过教育新基建,创新教育,为中国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也为互联网教育发展做出新贡献。

 

本文根据2020(第五届)中国互联网教育大会报告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