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8期 总第5886期 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8期  下一期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杨非 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 发布日期:2020-06-15 15:09:36

“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到底应该怎么建?这是被写进《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里面的,也是“三全两高一大”目标的“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文,我从资源建设的领域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实践。 

 

“十三五”期间主要是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主线,它的目标就是“三全两高一大”。针对这个任务,在2018年4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进行了系统部署,同时部署了三个配套文件,分别为《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从2018年4月到现在,关于“2.0 行动计划”的落实也陆续发了若干个文件,针对整个“2.0 行动计划”里的八个具体行动配套了相应的文件和要求。文件里很关键的一块就是,什么是“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从文件的表述上来说,虽然不是很仔细,但是基本把建设路径说清楚了,即构建一个“互联网+”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的模式。平台有平台的特色,有扁平、共治、众筹、共享等特点,同时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系统。这里的“整合”不是新建,而是把现有的东西按一定规律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要逐步实现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教育信息化1.0 时代说的两个平台)的互通、衔接、开放,最后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文件里任务描述部分写得很清楚的一句话,在后面同时补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要助力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升级。这是我们在践行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下一步发展和全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方面的一条主线,围绕这个任务,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概念解读

 

一、资源

 

过去我们说的资源大多是备课PPT、教学设计这类文件资源,而现在我们说的资源不只这些,同时还包括一些应用系统、工具、软件等。在此,我们要关注两点:第一,资源的服务形式在发生变化。以前的资源我们往往采取配送的方式送到学校。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云技术的成熟,我们现在提供的资源服务都是通过网络的,给教师一个网址或二维码,注册账号登录进去就能使用。第二,资源建设的主体在发生变化。过去,很多资源建设的优势在一些体制内的单位,如电教系统、出版社。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好的资源、好的工具、好的应用都是互联网企业在做。

 

二、平台

 

从2012年提出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后,不断有人提出疑问:原来的资源网算不算平台?QQ 算不算空间平台?微信、微博算不算空间平台?在此,我们需要明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公共服务。这个平台的运营主体是政府,不是企业,但是它的建设方式离不开企业,可以通过招标请企业建设,也可以租用企业的服务。这个平台应该怎么建设,怎么发展,承担哪些资源,这是政府说了算,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作为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核心一定是政府。第二,其基本技术特征一定是通过空间来提供服务的。那么,前面提到的那些资源网是不是平台?它们需要升级、需要改造,按照教育部发的空间指导意见,达到了空间服务能力的要求时,它们才算是个合格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三、空间

 

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里的空间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和能力。首先是定位,它是公共服务的载体,公共服务的资源一定是通过空间提供服务的,空间是一个应用的主要入口。其次,它是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建平台不一定要把资源、功能都做了,但是最基本的空间能力要有,空间是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再次,它要有哪些定位和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空间要有多方汇聚资源的能力。每个人、每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这个空间里面投放不同的应用入口,选择自己喜欢用的东西,也就是个性化的选择。最后,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空间要承担对数据保护的技术支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定位和能力,才能称为合格的空间。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的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平台,才能叫做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四、体系

 

什么是体系?简单来讲就是一根绳子把现在所有的平台、知识系统连起来,连起来是有规则的,包括各级间的平台、各级间的资源应用系统,形成了一个公共服务体系。

 

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从2012年提出建设“三通两平台”以来,体制内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互联网企业、教育信息化企业等积极性都很高,踊跃参与平台建设工作,但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平台、资源重复建设

 

平台建了很多,大家都想服务于教师,每个平台都给教师发账号,教师拿到好几个账号,但是平台里的东西可能还没那么好用,教师也没有常态化应用。怎么办?总得有资源,所有人做预算,拿着钱去买资源服务系统,买回来后发现都差不多,服务商也是那么几个,最后发现资源重复建设特别多。从投入的角度讲,重复投入特别明显。

 

二、资源建设的标准不一致

 

每个平台建设初期都有自己的概念,要单点登录、统一账号,资源供给企业到每个地方想把自己的资源卖出时,都要跟当地的平台对接,当地都会提不同的要求,导致企业不能把心思放在怎样把资源建设得更好、让教师更喜欢,而是想办法对接验收。

 

三、割裂资源供给市场

 

据2018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近千个所谓的平台,每个平台都在购买资源,资源市场很不透明。资源供给企业到一个地方去做自我宣传,而当地的决策者拿着专项资金去选择的时候,没有地方可以进行比较,也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地方可以去了解平台到底好不好,全凭资源供给企业的一面之词。如果当地决策者犹豫的时候,资源供给企业还会领着他前往成功案例的现场进行考察,而考察中看到的都是资源供给企业想让我们看的,考察之后决策者就会果断购买。但现实往往是相反的,买回来之后发现平台使用率很低。

 

四、机制问题

 

五部委的文件很早就说得非常清楚了,平台建设的机制是一个公共服务的机制,即政府搭台子,一个地方一个台子就足够了,不需要竞争。但是资源建设机制和平台建设机制是不一样的,五部委文件中对资源建设机制也说得非常清楚,“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这是从提供方角度来讲。从另一个维度来讲,基础性的资源靠政策,个性化的资源靠市场。政府是评估准入的,不是要替用户去选择资源,鼓励企业竞争性地提供,最后谁用资源谁有选择权。同时,不是说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什么资源都不建设,全部需要购买,一些保底性的、基础性的资源还是需要政府投入去实施的。但是也存在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当时拿不太准的,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作为基础普惠的,这样的资源就要由市场进行考察、考验。最终证明它确实是人人都用得上的时候,政府再进行投入建设。我们经常会打比方,我们要建个航母,能在海里面开船,同时上面有很多具备战斗能力的飞机。很多地方在建设的时候,会打一个包招标,把平台里所有要有的功能都写进去,结果就是逼着造船的企业去造飞机。可我们希望的是,有一艘稳定的船,适合做战斗机的企业做战斗机,适合做直升机的企业来做直升机,要发挥每一个企业不同的特点,我们希望给教师的是这个平台里面最好的资源。

 

体系建设方案的实践

 

在体系建设方案中,也就是在“2.0行动计划”发布之后,我们做了一些实践,落到实处就是“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现在国家、省、市、县都要建设平台,而我们做的就是不要让教师到处跑,由省里负责统筹规划,以县为单位,一个地方的教师只用一个平台,只开一个空间,空间要人人通,作为公共服务。如果县里有平台就不需要用市里的平台,市里有平台就不需要用省里的平台,省里有平台就不需要用国家的平台,国家是用来保底的。如果从一个地方往上看,县、市、省、国家都没有平台,都没有空间人人通的能力,那么到2022年国家来保底,国家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为这些地方的教师提供空间人人通。

 

通过体系互通互联的枢纽,要做到资源建设。资源建设跟平台建设机制不一样。平台建设提倡的是数据中心上移,即物理建设要上移,应用要下移。但是从资源建设的角度来讲,它要符合教育多元化,应该百花齐放尧百家争鸣。因此,国家、省、市、县、校都可以建设资源,但有一条,要按照现在的公共服务体系技术规范进行有机互联。互联的目的在于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枢纽,把各级建设的资源根据个人身份投放到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可以使用到国家、省、市、县、校与之匹配的资源。但也有一些适合区域使用的资源,可能会按照区域来选择;有些适合学校使用的,要把选择权给学校;适合教师使用的,要把选择权给教师。这样一个机制形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技术路径。在我们的体系枢纽上,哪个资源受人喜欢,哪个资源有人用,每天的访问量怎么样,一清二楚。这样,地方在用专项资金采购资源的时候,学校教师在选择资源的时候,都是有依据的,可以拿数据说话。

 

这里采用了两个概念,就是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虽然国家希望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区建平台,没有条件的地方不要建,但现实生活中不能一刀切,所以我们采取的是一种柔性的方法,谁建平台都可以,但是有两点要注意:第一,要跟省里先报备;第二,平台建设一定要符合接入标准,如果没接入,那么资源公共服务的绩效是看不到的。另外,如果建了平台,到2022年“人人通”的责任就在你身上了,到时如果有投诉空间不通的情况,那你要担责任。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导规范

 

教育部同时配套出台了几个文件,一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这里面提到了学生空间、教师空间、机构空间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同时,发布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其中在信息化应用这块也说了数字校园应该具备哪些系统能力。我想说的是,这些能力不是说在建一个数字校园平台或者建一个空间平台的时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做出来,而是说需要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机制,通过竞争而汇聚。

 

另外,基于前面所说的互联互通的枢纽,教育部在2019年5月启动了应用备案工作,现在整个教育领域里的移动互联App逐渐在上面备案,到今年1月底全部备案结束。这些应用备案和进校园服务的资源汇聚我们会在后台逐渐给它打通。

 

我们从2018年开始做试点工作,目前公共服务体系中接入的平台已有125 个,其中国家平台一个,省级平台现在已经接入25 个省。科技司给我们的任务是到2019 年年底前把所有的省都接通,但剩下的这六七个省级单位目前确实不具备条件。市县一级的也在陆续接入,那是不是市县就是国家统管了?不是的,枢纽环境是国家统一建的,我们给各省市县都虚拟了枢纽环境,就是云服务。它们是自治的,省以下的平台省里自己管,但是它们在一个枢纽上,技术标准是一致的,互联互通,信息直接就调度了,不存在逐级通的问题,在技术路径上也可靠很多。

 

结语

 

希望各位能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凝心聚力,加速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开创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局面。各省平台也会通过区域教育资源共建中心,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与服务资源,加快我国迈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步伐。

 

(本文根据 2019 教育信息化大会专家报告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