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7期 总第5880期 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7期  下一期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如皋市丁堰小学 包逢祺 发布日期:2020-06-01 11:44:13

近几年,核心素养的概念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教学中,核心素养也愈发为教育者所重视。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能够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具备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并能正确地解决问题。笔者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思维意识、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实践能力以及数学表达能力四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从问题出发,唤醒数学思维意识


核心素养的重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意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往往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只有具备了思维意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其核心素养。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探索和发现问题,在思路点拨和思维方法上多做引导,并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完有关路程的知识点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如皋市开往南京市,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63.5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行驶2小时,请问这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们拿到这样的题目,很快就能想到问题的核心,即要求汽车5个小时的行驶路程。第一种解法:163.5÷3=54.5(千米),54.5×(3+2)=272.5(千米)。但笔者想拓宽学生的思路,由此及彼,让大家讨论是否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几分钟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法:163.5×2-163.5÷3=272.5(千米)。163.5×2表示6个小时的行驶路程,而163.5÷3则表示1个小时行驶的路程,6个小时的行驶路程减去1个小时的行驶路程就是5个小时的行驶路程。


由这道题目可以看出,思维意识伴随着问题而产生,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思维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建立在思维意识上的数学学习,效果往往令人惊喜。


二、从情境出发,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进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就必须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进而真正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学习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后,我要求学生不用量角器,而是利用手边的三角尺画出一个75°的角。学生们都知道,一般的角都可以用量角器精确地画出来,可一个75°的角,不用量角器怎么才能画出来呢?


教师此时的作用是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带领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们迅速动手操作,寻找身边的学习工具,认真尝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发现:将三角尺的30°角和45°角合起来,正好是75°的角。那这位学生是如何找到解决方法的呢?大家都知道,一副三角尺由两把不一样的三角尺构成,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它们的度数分别是30°、60°和90°,另一把三角尺也有三个角,度数分别是45°、45°和90°,通过分析和比较,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突显了数学的理性精神,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强化。


三、从生活出发,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要基于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使其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并顺利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的奥秘和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单元测试取得了满分,妈妈身上有100元钱,决定去给他买衣服作为奖励。上衣32元,裤子18元,3双袜子一共18元,请问妈妈一共需要付多少元?想一想,妈妈带的100元够吗?因为题目设置的情境比较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所以能够迅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家跃跃欲试,积极思考,兴趣浓厚。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这道题的核心解题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了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又如,某种水果的价格是4元一斤,假如要买5斤,一共需要支付多少元呢?这时就要运用到小学二年级学过的5的乘法,即4×5=20(元),应该要支付20元。学生如果学过了5的乘法公式,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数学思维意识,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可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对象,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四、从语言出发,培养数学表达能力


各学科的语言都是相通的,和语文一样,数学学习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促使他们形成清晰的思路。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一课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二(3)班一共有36人,老师要把学生平均分成若干组,怎样分组才没有余数?算一算,分成了几组?这道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要想得出合理的答案,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将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去,这样才是完整地解决问题。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了以下几种结论。


生1:可以分成2组,每组18人,因为2×18=36。


生2:可以分成3组,每组12人,因为3×12=36。


生3:可以分成4组,每组9人,因为4×9=36。


生4:可以分成6组,每组6人,因为6×6=36。


又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一课前,笔者的教学预案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看上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男生一共折了38只。


生2:女生一共折了42只。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试着解决。


生3:男生和女生一共折了多少只?38+42=80,一共折了80只。


师:请给这位同学掌声,谁还能提出其他问题?


生4:男生比女生少折了多少只?42-38=4,男生比女生少折了4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


笔者出示问题:男生比女生少折了多少只?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时,教师要巡视整个课堂,指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数学语言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分析和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并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存在于生活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总之,数学需要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在严谨、缜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改变枯燥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使他们在情境结合的氛围中更好地适应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