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7期 总第5880期 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7期  下一期
在线教学助力“停课不停学”的实践创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丽 发布日期:2020-06-01 10:11:34

课程理念的创新

——社区型课程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课程就是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形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帮助学生打基础、学知识阶段是必需的,但是在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一些领域,知识日新月异,并且问题非常复杂,如果仍然用原来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就会让学生感觉学的东西都是过时的。


互联网为这一类领域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互联网可以提供一个社区,让学习者跟实践者进行互动,快速地从实践者那里获取经验。我们把这类课叫社区型课程,这也是我近期在研究的一个课题。例如一位高三数学教师想知道,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在有限的技术环境手段的条件下,怎么可以把课上得更好?这只有最有经验的数学教师能给出帮助。


因此,这类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知识的获取不再依靠教师将知识固化在书本中,而是由教师传播。这类知识的生产可以是一线实践者把大家的智慧汇聚在一起进行生产,而传播在生产过程中就完成了。这类知识的学习就是学习者在贡献自己经验的同时,也吸取了别人的经验,也就是学习者在跟类似的或者是同一个领域的其他实践者、研究者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生产,完成了教学过程,同时也完成了学习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互联网时代人类学习的新的重要形式。


我们在这次的疫情中,也看到这类课程发挥了巨大的效能。网上有各类教师研修的社区,使教与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有的区域组织所有教师一起备课,然后分头去教学生,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教师负责讲,其他教师做辅导的模式。


通过这类社区我们看到,实践性非常强的一类知识最适合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是先把知识提炼成文字成为教材,再通过文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先获得理论的知识,再到实践中去摸索,而是通过群体智慧的汇聚来完成知识生产,在汇聚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播,每一个学习者既是知识的贡献者,更是知识的受益者。新的课程秉承新的理念,在这个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社区的构建者,是社区建设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跟社区里的学习者一样,也是一个实践者。例如在cMOOC课程里面,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我只有大学教学的经验,并没有其他领域的经验。在社区中学生按照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建立圈子,然后找到跟自己有同样问题、可能有不同经验的人进行交流,在贡献自己经验的同时,吸取别人的经验,促进自己的成长。


这类课程的教学理念跟传统课程不一样,在这类新理念的课程里,学习者拥有了新思路。


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
——共建共享


过去的课程建设,包括此次疫情的早期,很多地方让每一个教师都录课,认为资源的建设、课程的建设是教师自己的事,这给教师带来特别大的困难。一方面,学习资源的制作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绝对不是简单录个视频就可以的。要想制作、开发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要有一定的投入,而且学习资源开发的组织方式及要求也不一样,它不仅要求有内容呈现的能力,还要有媒体的能力、设计的能力等。另一方面,资源开发、课程建设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前期需要投入很多钱,这也是传统学校无法承担的。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课程建设的可能性——共建共享。我们没有必要让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开发资源,可以把每个学校最精华的东西拿出来,通过互联网让所有学生共享。这样既保证了资源的质量,也降低了每个学校投入的负担,更主要的是可以把优质资源分享给所有学生。


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
——分工协作


这是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以前的课堂教学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跟在线教学是不同的。打个比方,原来的教师可能是陆军,这次突然搞在线教学,变成海军了,这是工种的不同,并不是很容易的转换。


如果在线教学只是传统课堂往线上搬家,那只能称为分享讲座。如果是一个完整的在线教学,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教学,远比做一次讲座复杂得多。那么这样的活动怎么完成?谁来完成?我们过去一直认为这样的活动由教师一个人完成就可以,但事实上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这次疫情中,很多中小学摸索出了自己的办法,把教师的职能进行了分工,有的教师负责讲,所有区域的学生都听同一个教师讲,原来班里的教师做辅导。


在线教学是一个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它中间有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媒介来完成的教育教学,所以它的劳动是分工的。这次有很多家长承担了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事实上教师未来也可以这样。有很多偏远农村的教师可以不必承担讲课的职能,而是做辅导。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以讲为主要职能,他可能是做学习辅导,可能是做过程管理。这次还有的地区基于前期学生的课业水平,把学生重新编班,由不同教师针对同一层次课业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学组织方式也不同了。


资源建设模式的创新
——生成性资源


原来我们一直认为资源建设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去做,把资源更多的职能放到呈现内容上。但是这次有的教师特别聪明,他把在线跟学生互动的过程录下来,再给其他学生看。我把这总结为一种生成性的资源。


其实教学不只是内容呈现,互动的过程以及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约束、激励、帮助是最珍贵的。这位教师不是脱离教育教学环节做资源,而是把教育教学过程全录下来作为资源,不仅能呈现内容,还能呈现真实的互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建设的创新。这种做法使得资源产生了新的属性,不仅具有内容呈现的属性,还具有呈现互动过程的属性。就像一个学生在课堂不回答问题,看别人回答问题,这叫替代性交互。也就是说,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不喜欢提问题,但并不等于他没有参与交互,他是通过观摩别的同学跟教师的交互,来完成自己和教师的交互。


这是一种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如果有这类资源做支持,学生自己利用资源学习的时候,也能跟在课堂上参与课程学习一样,而且很多学生也觉得这种资源对自己的帮助更大。


信息化环境的创新
——高水平技术支撑


在线教学依赖信息化环境,但是如何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高水平的信息化环境?这向传统学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次实践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渐入佳境,要特别感谢所有为这次疫情中在线教学提供技术支撑的企业。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给我们提供了支持,才保证了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未来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支撑,应该全社会协同,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重要的模式。


在未来的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怎么有效开展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让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为我们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化支撑服务。


第三空间
——网络空间


以上就是我针对本次疫情下的在线教学总结出的九个方面的创新。这些创新让我们看到,在线教学既能实现传统学校课堂的一些职能,还能开发出更多新职能。在线教学是疫情期间开展人才培养、保证“停课不停学”的权宜之计,但是它本质上也是教育的变革趋势,让整个教育行业深度走进了互联网。


人类发展的趋势正在从两空间走向三空间。原来人类生存的空间是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互联网出现之后,人类有了第三个空间——网络空间。


各行各业都在由两空间走向三空间,原有的组织体系、服务模式、服务流程,都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来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教育也不例外,只是疫情加速了这个进程。


正是因为互联网空间的时空灵活性、资源共享性、行为数据性、供给多样性、信息众筹性和关系网络性,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为构建满足新需求的新教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劳动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疫情加速了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过程,这既是一次大考验,也是一次大练兵,更是一次大进步。疫情过后,我们应该共同总结这些模式,快速把这些模式固化到教育体系中,加速构建三空间支撑的新的教育组织体系、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新的教育管理体系,为我国在线教育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本文根据北京市政协“委员讲堂——抗击疫情网络直播”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