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3期 总第5857期 2020年04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3期  下一期
网络联校,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郴州市第四十一完全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经验实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建辉 曹波 发布日期:2020-04-06 10:53:24

郴州市第四十一完全小学(下称“四十一完小”)创办于2014年,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342人,教师124人。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究,学校提出了“信息化、艺术化、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促进学校建设、综合管理、教学研究、师生培养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2017年5月,郴州市四十一完小与郴州市北湖区保和中心学校、芙蓉中心学校、万华岩中心学校开展了“1+3”网络联校工作,并申报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1+3’网络联校模式研究”。


一、结合联校实际,制订合理目标
  

在“1+3”网络联校中,三所分校都属农村学校,尤其是芙蓉中心学校、保和中心学校,因地处偏远,学生流失和教师流动现象严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年轻教师流动大不稳定,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二是信息化设施设备比较落后,网络配置较低,教师一体机、希沃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差。三是音乐、美术、英语、科学学科专业教师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困难。四是教研科研意识不强,课题研究、校本研训、教学研讨等方面能力不强,缺乏骨干教师引领。
  

结合各分校的实际情况,学校采取“定目标—抓问题—研对策—定措施—共成长”的工作思路,经过专家指导,共同商议,确定了网络联校六项工作目标。一是制定网络联校合作协议,建立健全网络联校管理制度,构建网络联校长效机制。二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三是完善网络联校运行和管理制度,改善网络运行环境。四是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同步课堂”三课堂提高分校课堂效率;通过“网络教研”“名师讲堂”“骡仙讲堂”促进教师交流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线上线下“两步走”,实现教研和资源共享,达成教育共识。五是探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六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融合。
  

二、硬件与软件兼备,健全联校平台
  

1.构建健全的联校平台。为提高联校教师信息化运用水平,助推联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自2016年起,四十一完小先后投入资金用于网络平台建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骡仙讲堂、校际联盟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学校搭建了1000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起了4间录播室,其中主播室1间,子播室3间;装备了专业化录课系统,打造了43个班班通教室,配备了一体机授课设备;为14个班级开启了“智慧互动课堂”。通过网络联校平台,构建起城乡教育沟通桥梁,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接轨。经过努力,学校网络联校的硬件和管理已经走在了北湖区教育的最前沿。
  

2.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课程建设。三所分校课程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像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学科,专业教师相对匮乏。结合实情,联校采用“1+3”网络模式,组建由主校学科骨干教师、分校跟班教师、结对教师以及技术支撑人员组成的网络教研团队。按照计划,合理开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三课堂,帮助分校解决缺乏音乐、美术学科专业教师的问题。通过网络联校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科教研由两门课程(美术、音乐)逐步向多门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拓展;学生范围由两个年级逐步向多个年级拓展;研究领域逐步由课堂教学向课题研究、德育管理、家校合作、信息技术提升等多元化发展。
  

3.通过联校平台建立合作模式。针对分校薄弱学科,按照类别成立了六个校级融合团队。各学科团队在教研室的统筹安排下,有序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网络评课、网络学习等各类教研活动。管理梯队合理化设置,网络联校执行力不断增强。
  

4.开展各项联校教研活动。通过外借经验,校际研讨,联盟团队不断探索,有序推进了网络联校工作。一是每期初定时召开网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部署教研工作,制订网络联校计划,策划教研活动项目。二是注重活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定期组织交流、展示、评价活动,针对存在问题,寻找原因,协商对策。三是利用三课堂即“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解决分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实现“一师多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资源。采取“两条线”即线上、线下两步走。激活分校教师校本教研机制,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线上开展名师讲堂、网络教研,线下则采取同课异构、专题讲座、教学竞赛、青蓝工程等形式,实行“一师多徒”结对模式,促进城乡教师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四是重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校外学习与校内研讨双管齐下,外派学习、讲座培训、实践操作等多措并举。每周由教研组牵头开展组内教学研讨活动,主要研讨解决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方面所遇到的小问题,做到小问题组内解决;每月由教研室牵头利用“骡仙讲堂”开展校级研训,主要针对校本课题、信息技术使用、常规管理等方面进行研讨,做到难问题校内解决;每期利用寒暑假由主校牵头开展教师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礼仪、技能技术、师德师风、教研科研等,每场培训均达300人次,做到人人爱学习,学习有收获。
  

三、创新举措,推动网络联校可持续发展
  

1.信息技术运用多途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资源交流共享模式。学校借助局域网交流共享平台、微信公众号、乐教乐学、UMU软件(专属教育的移动管理空间)等信息技术手段,与分校教师进行实时互动。通过UMU软件、网络直播课等途径进行课堂教学直播,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录播设备、QQ、微信等交流工具,进行网络教研,开展集体备课、网络说课等活动,实现网络教研无缝对接,让教学中的疑惑“一网打通”。
  

2.制度体系完善有保障。一是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确保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建立了“行政与技术两条线管理”的共管机制。行政方面:从基础设施、支持服务两个方面制定完善管理办法,为数字校园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技术方面:从资源建设、教学应用两个方面实现从网络平台到信息资源再到课堂的全程监管。
  

3.学科骨干培养有阵地。通过打造“骡仙讲堂”草根舞台,为教师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骡仙讲堂”以网络联谊为纽带,以培养教师技能和综合素养为目的。自开启“1+3”模式以来,由主校牵头成功举办了“骡仙讲堂”暨湖南省小学语文名师观摩课活动、“四校联盟”小学三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活动、网络联校一体机操作与维护培训、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培训等教研活动。通过平台锻炼,教师由新手到能手到高手再到老手的时间缩短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间的教育教学交流更为密切。
  

4.课堂授课模式求突破。一是于2017年5月,在郴州市及北湖区教育局电教馆的指导下,投入专项经费为网络联校配备了先进的视音频采集设备和多媒体教学终端设备的专用教室。尝试开展了小学语数两门课程的同步课堂,小学音乐、美术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做到同步备课、同步授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让主校教师与分校教师角色互换,城乡学生进行互动,实现城乡课堂教学无差异。二是送教共研,发挥移动课堂作用。自2017年开始,每学期依次按照语文、数学、英语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微课例展示等形式开展研讨活动。发挥各校教师的学科经验优势,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整体提质的目的。
  

5.星计划工程树品牌。为提升网络联校工作实效,打造“骡仙教师”品牌,学校启动了“星计划”工程。分别与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及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等名校对接,安排教师进行跟班学习。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三年内打造出一批业务精良、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星教师”10人,一批师德修养高、班级管理能力强的“星班主任”15人,一批思想先进、知识广博、善于管理、高素质的“星校长”3人。通过“星计划”的实施,学校教师专业提升有了明显成效,形成了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试点项目卓有成效,经验推广辐射区域 

 

1.师生综合素养提升明显。通过网络联校工作的开展,主校与分校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了,学习研讨的方式多样了。教师们都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微视频,能运用基础教育资源网、堂堂网的资源辅助教学,在省、市、区级的竞赛活动中纷纷崭露头角。
  

2.校际联盟工作推进有序。主校成立了课程研发小组,由学校的音乐、美术、语文、数学等学科带头人组成,专递课堂、名师课堂扎实有效开展,实现教育帮扶无盲区。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为抓手,采取同课异构、微课展示、网络备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联盟教研网络更加牢实。一是网络教师资源,将不同学科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组成教研团队,利用骡仙讲堂、网络资源给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营造互学互助、共享共赢的教研氛围。二是整合教学资源,将各校教学用具进行流转,弥补不足,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辅助作用。三是实现学情、教情、班情共享。主校教师和分校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交流学情,通过课中观察和课后反馈来了解学生,从而达到学情分析共享。四是实现教案、学案共享。主校的授课教师结合本校和对接学校学生的学情、班情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做到科学备课,因材备教。指导分校教师熟悉教案和教学计划,按常规课堂要求组织好教学,督促学生同步参与学习交流活动。五是实现教具课件和软件共享。各校将所授课的教具和课件资源进行分享,并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进行调整,让好的资源流动起来,大大提高了课前准备效率,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紧密。希沃授课助手、智慧课堂、堂堂网、乐教乐学、UMU直播软件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全融入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中,为教育教学发挥功效。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有效性研究”于2016年正式立项,围绕语数学科,学校还成立了电子书包资源开发小组,共同研究开发设置教学内容,完成学案修订、微课录制、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通过电子书包班级的实践与探究,转变了师生的教学观念,优化了教学行为,提升了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经过三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网络联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升,在北湖区教育系统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北湖区南溪中心学校、永春中心学校、大塘中心学校也纷纷加入到网络联盟行列。随着郴州市第四十二完全小学、第四十三完全小学、第四十五完全小学等学校不断加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网络联校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区域其他学校的一致好评。
  

目前,“1+3”网络联校组织模式还处在试点阶段,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好、落实好奖励机制。对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的授课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将网络联校工作纳入单位年终绩效考核,与教师职称评聘挂钩,鼓励教师加入网络联校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为联校工作服务。二是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将网络联校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加大网络教研力度,缩小教师交流的空间。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资源库,培养专业人才进行资源库的管理,设立网络档案管理员,让网络资源使用更有效。四是加强网络平台设施的监督和管理,严格规范使用程序,录播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等功能室要实行专人管理,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
  

教育信息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如何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由网络联校转变为教育联盟?这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校将继续保持进取之心,让网络联校之路越走越宽,让网络教研之花处处开放,能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线上的排头兵、领路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