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E教中国•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2期 总第5832期 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2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学机器人教育之我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心小学 卢士龙 发布日期:2020-01-13 10:27:16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民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甚至教育机器人无处不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由此可见,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机器人学科知识与机器人应用前景方面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一、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多种表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社会应用也迅速普及,但受师资经费等条件限制,机器人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门专门独立的课程,绝大多数是以兴趣小组、少年宫等课外活动形式存在,机器人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限制了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小学机器人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以科技社团等形式开展小学机器人教育,通过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这是机器人教育进入小学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2.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课本涵盖机器人教学内容。但教材注重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活动,缺乏实际操作性。


3.地区开设机器人教育研究工作室,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形式,培养机器人尖端人才,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少年文化宫开设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型丰富,开拓学生视野,时间充裕,组织活动灵活。


二、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意义


1.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


机器人教育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它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建议,学生自主探索求知、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改变给人们带来巨大惊喜和创新,对当前课程改革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自主搭建模型,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和赞赏,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和拼搏精神。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机器人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在比赛过程中更要求学生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养成顾全大局的意识。


4.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意志力
 

在编写程序过程中,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很锻炼意志力。再比如在参加比赛时,成绩有起有伏,能让学生坦然面对失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5.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机器人教育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融合机械、电子、通信及人工智能等多种先进技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正向迁移到社会和生活运用中来。学生不再为读书而读书,而是学以致用,有助于全面发展。


6.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细致的工作态度
 

观察力也是学生需具备的重要素养。在机器人做任务时,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观察机器人的运动情况、周围的光线环境、地面的平展程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机器人活动要求学生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丝毫粗心行为都会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


三、小学机器人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机器人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器人课程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现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方向,认识温度、距离、角度、力度等传感器,学习编写简易程序,激发学生求知热情;机器人训练及竞赛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开展机器人教育势在必行。机器人教育对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国民科学素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学生阶段的机器人教育也必将向幼儿及中学阶段辐射,有利于全社会掀起一股崇尚科学、积极实践的社会潮流,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与科技进步,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