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0期 总第5821期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0期  下一期
智能根植于教育(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德毅 发布日期:2019-12-16 09:31:47

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是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对几个行业冲击比较大,分别是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金融以及教育。其中,我认为受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是教育。
 

直接冲击。直接的冲击表现在当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需要新的手段,社会需要大量人工智能从业人员。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人才优势很大,现有100多个人工智能学院,还有很多职校。如果大家都关心人工智能,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从业人员总数将达到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根本冲击。人工智能倒逼人类认识自身的智能,认识人脑认知的规律,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的反作用,这就必然要重新认识教育和改革教育。当教育已经从传授知识、发明工具、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拓展到人脑自身如何认知、如何再塑造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就不单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挑战了。
 

人工智能冲击母语教学。今后如何更好地学习母语?如何看待机器人写作?为什么有的外语学院要成立智能语言专业?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说过,人类智能最高级的表现形态是语言。语言的智慧多么美妙,多么体现你的情商。
 

人工智能冲击外国语教学。今后的学生还要不要花很多时间学习外语?拿科大讯飞翻译机翻译一下,然后再修改不行吗?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外语划得来吗?
 

人工智能尤其冲击计算机教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谁是一级学科,谁是二级学科?我认为最好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课程都要学,不能都去学人工智能,把计算机课程丢了。但是,个人计算机无处不在的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了;通用处理器无处不在的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了;软硬件分离的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了;Windows操作系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2018年图灵奖获得者Dr.John Hennessy与Dr.David Patterson说:“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面向领域应用的软硬件协同设计。”这里的领域应用指的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冲击医科教学。深度学习成功完成医疗影像的识别,胜过人类医生读片;微创手术机器人和医生之间的协同与交互;初诊专家系统和语聊机器人普遍应用,智能医疗设备成为医疗助手,医生和医疗机器人协同运作。
 

人工智能冲击各门类各专业的通识通修课程教育。比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哲学、新闻、影视、文学、美术、医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伦理学、生物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数学中的矩阵、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分析、卷积、拓扑等,人工智能冲击了它们的计算与表现方式。
 

人工智能冲击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原本就是人脑认知的及时塑造和再塑造,尊重教育规律就要尊重脑发育规律,“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儿童和青少年脑成长过程中,认知心理学的普及是第一教育,是形成三观的基础,但是在我国青少年教育乃至成人教育中却长期缺失。

 

智能时代驱动教育变革
 

一、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
 

什么叫教育?我认为教育=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知识的获取有强制性,也有主动性、积极性,而决策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更多的是鉴赏力、判断力、思想力。因此我个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孕育学生创新的内生动力。
 

教育的困惑在哪里?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学校以及学科间的时空围墙到底还要不要?我们常说学科交叉,一个人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另一个人是研究计算机科学的,他们联合起来就是学科交叉吗?不是的,必须是同一个人既研究生命科学又研究计算机科学,这才是学科交叉。如果说教育只是死记硬背、大量做题,那机器做得比人好,将来各科高考机器人迟早胜过考生,这是教师遭遇人工智能的最大挑战。教育不是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简单的先知识后能力或先能力后知识。知识为基、能力为要、翻转迭代、创新为本,怎样把这十六个字变成我们的行动纲领,是下一步教育变革所要做的。
 

二、创新驱动,智能担当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包含以下几点:创新需要有认知的基础,把已有知识的积累与理解融进潜意识之中;创新常常源于交叉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边缘突破;创新未必是逻辑推理的过程,而是顿悟形成的直觉;形成创新需要特定场景的触发,需要情感的伴随,需要有创新的文化氛围。几百年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相对固定内容的学校课堂教育形态,正在演变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员、任何内容的泛在网络的教与学,弱化了学校的时空围墙,网络虚拟课堂规模可超大也可超小,淘汰“水课”,涌现“金课”,普及“微课”,网络边缘侧的人、设备、机器人,可教也可学,能者就是教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
 

三、人工智能可以反作用于教育,让人的智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人脑学习和机器脑学习有什么不同?人的学习和机器学习有什么不同?随着教学机器人进入学校和人类生活,“我的老师是机器人”随处可见。随处可用搜索引擎找到传统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点,或深或浅,或左或右。在校学生的学习还要把大量精力放在记忆认知上吗?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而是要构建创新的生态、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课堂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一次次传承,教学能够功能性地重组人脑。形为教,重在育,形为学,重在习,智能时代的每一节课或者更大规模,或者更小范围。传承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的翻转迭代越来越明显,课程是一次次脑认知的情境学习和塑造。


四、教师在交互认知中再学习
 

教师不仅是拥有知识和向学生教授知识,还要在一个个设定场景中,触发自身记忆认知,向学生传承必要的人类已有知识,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今后的教师更像教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教师自己也将获得愉悦感和新的认知;在学生传承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实践着自身的终身学习。
 

五、智能时代下的教育
 

从教“书”到教“学”再到教“育”,智能时代一定会更关注人类高级的群体认知——教育,更加崇尚教育,构建新的超越时空的带强制性的教育工程,将个人基因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传承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将硅基智能和碳基智能互动起来,增强人类的经验知识和记忆认知,增强人类的沟通与交互能力,弥补人类自己的失误、偏见和局限,使得人类更具新的创造性。

 

人类智能的伟大之处在于发明了带强制性的教育,并与时俱进地变革教育。人工智能可以反作用于教育,提升人的智能。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总体上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人工智能学院如雨后春笋,人工智能人才总量位于世界前列,智能时代中国的教育变革要先行,我们有困惑,更充满期待。

 

(本文根据第二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专家报告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