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中国传统文化——印章的三维设计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讲人:曹莹莹 发布日期:2019-12-02 16:26:19 |
曹莹莹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造物坊社团教师,教授创客系列课程。多次参加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比赛,指导学生多次在科技创新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如2018年三维设计与成型比赛北京市一等奖,2018年创客奥斯卡比赛最佳人文奖,2019年全国未来工程师比赛创意微拍全国二等奖,创意花窗全国三等奖,等等。
教学背景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它的诞生,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早在商周时期,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本节课将我国传统文化与3D打印技术相融合,利用三维设计及3D打印技术制作印章,使学生感受艺术与科技碰撞产生的火花。学生无需购买印石、耗时篆刻,即可体验印章的结构设计和文字安排,可以更好地将个人创意构思展现,进行设计、渲染、制作,在三维设计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印章的文字安排,培养技术素养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了解印章文化及功能;2.认识两种不同印章的文字安排;3.使用三维软件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物化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印章文化、结构及其文字安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3DOne Plus软件,各种不同样式的印章。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印章,引出印章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设计印章的兴趣。
师:印章是中国古汉字和中国古印刷术的结合,它的功能是作为古代的一种签名形式或者说是凭证。印章大多以玉、石、木为载体,加以刻印汉字为主,辅以形象线条。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使印章文化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印章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 三、师生讨论,探究印章文字安排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不同样式的印章,那印章有哪些文字安排,你们知道吗? 教师着重讲解朱文印和白文印,如图1。 四、教师讲解简易印章设计步骤 1.选择草图绘制—圆弧和直线命令,绘制印章部分主体轮廓,如图2。 2.选择修剪命令,单击修剪后,得到印章部分结构,如图3。 3.选择特征造型—旋转命令,沿直边旋转360度,点击“√”确定,得到印章整体,如图4。 4.旋转后,选择特征造型—圆角命令,角度为3,点击“√”确定,做好印章中间把柄倒角处理,如图5。 5.选择草图绘制—预制文字命令,设置文字、字体、样式、大小,如图6。 6.选择特征造型—拉伸命令,拉伸高度为2mm,如图7。 7.选择自动吸附,先选中字体“中”上部(实体1),再选中印章底部(实体2),点击“√”确定,字体“中”吸附到印章底部,字体“华”操作方式相同,如图8。 8.选择基本编辑—移动命令,调整字体位置。 9.选择组合编辑—加运算命令,将“中华”字体与印章主体组合为一体,如图9。 10.考虑到3D打印应尽量减少支撑耗材,选择基本编辑—移动命令,将印章底部朝下。 11.选择颜色,进行相应色调的渲染,如图10。 五、学生自由设计 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专属印章,教师观察并指导。 六、作品展示 教师邀请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大部分学生的印章结构设计新颖,印章文字安排合理,有朱文印设计和白文印设计,且按压印泥后效果非常好。 教学反思 将三维设计、3D打印技术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拉近了学生与科学设计和文化的距离。学生既能感受到科技发展的便利,又能体会到传统印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魅力。同时,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作品设计,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创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图样表达能力。除此之外,3D打印技术更快速地将三维设计作品转换为实物,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