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智慧校园建设应把握的四个原则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北京市密云区教育信息中心 张树臣 发布日期:2019-11-18 16:24:59 |
《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建立百个智慧校园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引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鼓励学校依托教育云、共性平台和资源,开展信息化应用试点和示范工作,解决信息化应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无疑为建设智慧校园乃至面向2035年的智能化校园构建提供了机遇。
2018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细节做出了规定。国家标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36342-2018)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规范、标准成为学校具体规划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学校站在物联网层面,从传统的校园安全监控、校园一卡通向物联网方向发展,应用智能感知技术采集、应用校园环境信息与人群活动信息,构建学校物理信息采集体系;站在互联网层面,应用Wi-Fi、智能终端和移动应用技术,构建全天候、全覆盖的网络应用环境,实现全面互联互通;站在网络空间层面,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科研活动系统向校园虚拟映像发展,应用社交网络、知识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决策、沟通协作、知识聚集和综合管控的信息系统。当然,这些工作还需要当地业务部门依据相关标准做好技术指导。
一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从优化学校治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设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校园文化等多个维度,给予智慧校园一般性功能定位,朝着“环境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活动数字化”方向统筹规划建设。二要根据学校重点工作、特色建设的需要,对智慧校园进行特殊功能定位。三要关注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应用驱动,科研领航
要联合业务部门,实施个性化“打包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系统性差、关联性弱、教师疲于学习且疏于运用,仍是一些学校现存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学校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为指导,主动联合业务部门,实施个性化“打包式”培训,帮助教师形成信息化观念认同,加快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形成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自觉意识。 要建立激励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助力平台。在课题立项、优质课评选、基本功考核等方面加大教师信息素养的考核力度,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总结、表彰、交流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信息化价值观。依托区域教育云,引导教师开展在线协同备课、网络教研,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教育资源库,构筑师生时时学习、交流的自由时空。
2.问题导向,依托信息化科研提升应用水平
四、典型示范,区域引领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