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7期 总第5803期 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7期  下一期
数学实验:具身学习的实践路径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冯刚 发布日期:2019-11-04 16:14:08

当下,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课堂,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缺少主动性。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应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具身学习。数学实验是认知、思维、情感等作用于环境并进行交互作用的做思共生、手脑协同的认知活动,与具身认知理论倡导的具身学习观不谋而合。


一、数学实验的内涵诠释
 

江苏省小学数学教研员郭庆松指出:“小学数学实验是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小学生借助实物和工具,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操作来验证数学结论、建构数学概念、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在具身认知理论所倡导的具身学习视域下,数学实验的内涵有了全新诠释。简言之,数学实验就是具身操作、具身思维与具身环境交互作用的具身实验。
 

二、数学实验的价值寻绎
 

1.从“被动”走向“主动”,助力知识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业成就呈正相关。数学实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实验需求,主动参与具身学习。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透过外在的具身操作直抵知识的深层内核,体悟知识的本质,自主建构认知,形成知识体系。
 

2.从“结果”走向“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定理、公式等静态的数学知识仅是数学学习的浅层目的,学习过程中的活动经验才是深层目标。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思考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打造具身学习范式。
 

3.从“看客”走向“创客”,培养创新思维
 

具身实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全领域地参与到具身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画图、测量、剪拼等具身操作活动中主动观察、思考、想象、推理,摆脱离身思维,形成一种具身认知。从问题的“看客”转变为探索的“创客”,实现创新思维着陆,并向更深处漫溯。
 

三、数学实验的实践策略
 

1.开发实验材料建立实验角,构建具身实验“情境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学实验室’供学生使用,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科学开发实验材料,建立数学实验角,为离身学习向具身学习的转变做好铺垫。


(1)以易获得、丰富性为原则,开发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具身实验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具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开发实验材料时,一方面要明确实验材料是易获得的。教师应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且便于操作的材料,如用吸管代替小棒,用纸盒代替立体图形,等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实验材料的丰富性,材料的单一性往往会带来明显的暗示,失去实验的价值。丰富的材料将给予学生更多的比较、观察、推理机会,充分彰显实验的价值。


(2)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原则,建立实验角


数学实验室对空间及资金的依赖度较高,可以就简为数学实验角。为合理利用学校空间,可分别设置班级实验角和校园实验角。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的角落开辟出区域,设置成班级的数学实验角。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墙面、过道等空间建立校园实验角。最后,教师可以在过道地面从0开始标注长度,创造长度单位“米”的体验素材,为与长度及面积相关的数学实验创造条件。


2.基于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实践模式,构建具身实验“探究场”
 

数学实验是以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理论、解决数学问题为目标的具身学习方式,教师应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内在需求激发的关键点创造性地实施数学实验,真正做到“做学玩一体”“学思创共生”,在具身实验认知过程中实现素养提升。
 

(1)基于概念掌握实施理解性实验
 

理解性实验是采用操作、画图等多元表征方式来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本质的数学实验模式。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在学生理解概念出现困难时,及时提供数学实验这一“脚手架”,此时操作与思维并存,理解与创造共生,真正实现了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具身实验要求。
 

(2)基于事实验证实施检验性实验
 

检验性实验是对学生已知或有所了解的结论、定理、规律正确与否进行辨别或“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实验模式。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可以从常见的三角尺出发,在得出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进而启发学生采用量、撕、拼、折等方法进行验证并及时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验证结论。
 

(3)基于问题解决实施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即着眼于问题解决和探索未知方案、结论或对已有方案、猜想进行验证的数学实验模式。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一般可分为开放性探究实验和引导性探究实验。


开放性探究实验一般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程序,完成实验操作,最后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性探究实验一般先由学生根据问题提出猜想,接着由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流程提出实验程序,预测实验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进行实验并获得实验数据,最后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


3.指向素养提升实施“小实验”,构建具身实验“延伸场”
 

数学实验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实验,而应向课外延伸,开发具身“小实验”。具身“小实验”不具体承载某个知识点,而在于在具身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以思维拓展为旨归的课堂延伸“小实验”
 

课堂时间是短暂的,很多时候学生是“吃不饱”的。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设计课堂延伸的“小实验”,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实现了思维的发展。
 

(2)以素养提升为旨归的生活情境“小实验”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生活现象,用数学实验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现象,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得以提升。开展数学“小实验”——“奇妙的红绿灯”时,我从“红绿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问题出发,提出“红绿灯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根据规律预测后续红绿灯的颜色”这一猜想,选取路口的红绿灯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最终得出结论并探索出计算后续红绿灯颜色的简便方法,为周期问题的学习打好基础。
 

(3)以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学科融合“小实验”


实施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具身“小实验”,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开展数学“小实验”——“神奇的纸片”时,我从“为什么大桥能承载那么多重量”这一问题出发,提出“大桥承重可能与桥面形状、桥面厚度、桥面材料及桥墩距离有关”的猜想,并采用数学实验的方式分别对四个方面的猜想进行探索与验证,最终成功验证猜想并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数学、物理等不同学科融合中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的养成。
 

数学实验是作用于身体和环境的具身实验,是实现具身学习的有效实践路径。在心智、身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数学实验中,利用内部心理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达到心智、身体和环境的动态平衡,实现身心一体、心智统一,将最终促使离身学习向具身学习的转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