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E教安徽·教育信息化巡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6期 总第5797期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6期  下一期
基于信息技术 加强学科融合——安庆市怀宁县实验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柏华 黄世凤 发布日期:2019-10-21 10:36:50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安庆市怀宁县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角度,谈谈“基于信息技术,加强学科融合”案例实践的一些想法。


学校教育信息化背景
 

安庆市怀宁县实验小学坐落于皖西南边陲老县城石牌镇,地处城乡接合区域,占地42.6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74人,教职工115人。学校是一所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2002年就较早建立信息技术机房,2007年自筹资金完成班班通项目建设,2009年成为农村远程教育覆盖学校,2016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完成“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工程,2017年成为安徽省首批中小学智慧校园实验学校。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部署,结合学校实际,为稳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始终坚持“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学校、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宗旨,抓项目促建设,抓应用促发展,不断探索学校信息化发展之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较早就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相关探索,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随着教育新形势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索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原因错综复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认识不够到位。现代教育提倡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级部门和校本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相关培训活动的切实、有效实施与开展,学校的教师虽能够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有效改善学校的教学效果,但理念认识上还不够深入到位。学校当前课堂除了黑板和粉笔,每个班都添设了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只是书成了电子书,笔成了电子笔。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嫌麻烦,运用仅仅停留在表面,运用上为技术而使用技术,未能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高效、实效的融合。课堂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固有现状,光有意识不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理念上的认识是关键。
 

信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学校教师较早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但教师自身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对教学资源的加工与利用,对常用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对新技术、新方法去创新课堂教学还缺乏热情,同时相关教学应用技术专业支持跟进也还不够,这些都加大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摸索难度。另一方面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时间和机会不多,学生整体信息素养的不足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软硬件条件待改善。由于学校地理位置位于乡镇,学校现代化教学条件还处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仅仅基于班班通的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无论软件还是硬件的设施都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技术运用上学校没有专业团队长期支持,后续服务不到位,软硬件故障率高,无法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也影响了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信心。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学校的学生结构和教师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学校留守未成年人占全校学生的65%,外地教师连年增多、流动性较大造成师资不足,教师日常任务繁重而工作效率低下等现状,迫切需要一些新的破解当前发展局面的方法和措施。
 

加强理念学习,找准融合切入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从形式看是教育技术上手段与方法的拓展,但其本质则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变革。随着教育资源的加大投入,教师都能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日常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去改善学校的教学,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相关问题的思考还是不够,如具体用什么来融合?要融合什么?哪些教学环节需要融合?融合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等等,对这些问题没有把握清楚,就很难真正找准理念上的融合切入点,只仅仅停留在单纯技术上的应用。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技术而去无限使用技术,而应该深刻认识到用信息技术是助力教学而不能最终成为教学阻力。教师理念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观认识不透彻,导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际效果不佳,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相关理念的学习,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切入点。
 

结合实际条件,提升应用层次。首先学校可以巧借外力,通过基础项目建设促进硬件更新。信息化硬件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但学校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大量地投入,可以依托政府部门的相关项目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如学校依托“智慧学校”实验学校项目,在上级支持和学校自筹下,分层次分阶段配备智慧教室和录播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其次学校可以善用内力,通过教育教科研活动促进软实力提升。硬件提供基础与环境,信息化软实力提升需要学校不断地发展积累。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教育课题来进行信息化教学理论方面的探索研究,可以通过学科信息化教学比赛或评比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探索。这些合理有效的方法能提升学校的整体信息化应用层次,能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学校课堂教与学的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教师不仅需要学习和继承,更重要的还要进行创新与发展。教师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现代化设备简单使用上,还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来更多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优质的共享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教师教的形式改变最终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融入会带来一些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学校科学课教师运用PhET开展虚拟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STEAM编程拓展课程等,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探索和改进教与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必然趋势。今后,学校要把握信息时代发展的机遇,积极去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教与学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