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4:E教山东·课堂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5期 总第5792期 2019年10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5期  下一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德州市平原县教研室 刘冬生 发布日期:2019-10-07 10:16:34

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教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重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很多地市及学校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笔者以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 ‘和’ 文化的县域课程开发研究”为引领,对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收到了积累经典、涵养性情、增长智慧、传承文化的良好成效。
 

平原县“和文化”系列读本包括经典类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主题类的《和睦篇》《和乐篇》《和谐篇》和平原县地方文化等,下面以平原县开发的“和”文化系列中的“孝”文化为例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走向经典


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主要以文言为载体。对小学生来说,古汉语是抽象枯燥而又朦胧难懂的。为消除这一障碍,首先要拉近学生与文化经典之间的距离,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尤为重要。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师生交谈等口头形式,也可以采用图片、绘画等呈现方式,还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等信息技术手段,或者组织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表演,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打开思维,走向经典。
例如,课上教师让学生们先借助一体机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再畅谈观后的感受。这一环节有效地引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学生普遍能联系自身,体会成长过程中父母点点滴滴的关爱,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感受父母恩深,要孝敬父母,在此情境下出示2500多年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对“孝”的论述。创设如此情境,引领学生走向经典,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走进经典,体会内涵


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德能,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学生们可以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涵养性情、增长智慧。而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内涵的把握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学习的难上之难,需要教师多管齐下教经典,逐层深入析内涵,本环节中的教学策略和流程如下。
 

一是初读文本,了解大意。学生首先和语言进行一次亲密接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教师做好范读和具体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方法,如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等来了解各章句的意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着人物说话的情境来具体体会并熟读成诵。


二是再读课文,把握内涵。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后和组内同学交流探讨,从经典章句中认识到怎样做才是尽了孝道,哪些又是不孝的行为,深入把握经典的核心内涵。
 

三是情境再现,角色体验。传统文化课常常给人枯燥、古板的感觉,而这也是学生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敢于创新,努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创造更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75%,因此,我尝试着让同桌分好角色,在原文的基础上,借助背景资料和自己的理解把最感兴趣的一章表演出来。学生的个性化表演, 可以使经典的内涵更深刻的走进其心灵世界,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间加深理解与体验,从而给课堂穿上一件“有声有色有形”的新衣。教师做好巡视和指导,俯下身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静下心来发现存在的优点及问题,因时制宜地进行方法的点拨。最后,小组展演和师生评价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经典、积累内化经典,最终达到绘声绘色地背诵。因此,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人文底蕴”这一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等。
 

四是观照自我,明心见性。罗曼·罗兰说:“其实并没有人读书,人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学习经典不是泥古不化,也不是摆摆样子的花拳绣腿,而是启发学生将经典作为一面镜子,明确自己内心和行为上的得失。所以,在学生对经典内涵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照自我的思想实际和言行进行认真省察,在与心灵对话的基础上认识“我”自己,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功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五是拓展资源,从一到万。《论语》中的名句非常凝练地概括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很多重要理念,古往今来很多大德名贤对同一问题的深入阐发也常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等,学生们多积累经典语句,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库。


六是写出心得,评选孝心少年。学生在提前下发的孝心卡片上写出学习本课经典的心得,在孝心的指引下有了思想的进步和实际的行动,从而有效落实了“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中的“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这一基本要求。
 

三、走出经典,传承文化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博大精深的中华“孝”文化形成的年代远远早于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在理解了孔子对“孝”的论述后,我们追根溯源说“孝”字,感受它的深厚意蕴。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出示“孝”字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中的演变过程,然后借助《说文解字》中 “善事父母者”的注解深化学生的理解,同时借助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孝亲尊老的历史传统。此环节使学生们深深体会到,时代在变,字形在变,而“孝”的核心内涵始终如一,从而在春风化雨中立志传承中华孝文化,做时代孝心少年,在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统一的过程中,成为有深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总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融会贯通,直抵内心,最终实现知行合一。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抑或走向社会,其气质面貌、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均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们丰厚了人文底蕴、增强了人文情怀,提高了感恩和责任担当意识,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正成为促进同学们成长的有益养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