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5期 总第5792期 2019年10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5期  下一期
迎接信息科技驱动下的教育变革(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9-10-07 13:58:44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致力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新兴技术日新月异
 

互联网教学走入实用的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先进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们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也在进一步深化。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那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会给教育教学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利用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完善学校的教学活动,并进行检测和预警;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数据碎片,构建学习分析模型;通过研究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模式,重新审视学生多样化、动态化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大数据和教育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数字管理的精细化以及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同时,基于大数据学习,知识将被海量的信息所充斥,在此背景下,数据分析家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当然,还要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以知识为本向以能力为本的转换。这样的背景给学校教师、教育研究者的知识权威及学术垄断地位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重视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为了应对这个挑战,需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教学过程提供适切性很强的服务,提升学生学业测评的精准性,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加个性化、适应性、终身性的学习体系。另外,在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结合的背景下,有一部分学科和知识性的教育教学角色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就对教师的传统角色和权威地位提出了挑战:如何凸显教师在创新性、启发式教学方面的作用?如何凸显教师的育人功能?总之,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将冲击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将被取代,一部分职业将走向消亡,新的职业在不断地产生,而传统职业的内涵也在进行更新。就业市场和社会职业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那么学校如何适应由先进信息科技冲击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如何应对人才培养方面受到的冲击挑战?学校需要变革教师角色、改革教学方式、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以及优化相应的教学组织。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感兴趣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高交互性学习模式的建立,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对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实现情境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以在知识与情境之间加强动态的、相互的作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及知识可视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沉浸感,提高知识的迁移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效应用,学习环境得以创设,技能实训工作得以展开,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设计虚拟仿真的环境,设计建构主义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虚拟实验或虚拟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得到很好的体现。当然,这样的融合也会冲击到当下的教育教学观念,冲击到传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理性迎接科技挑战
 

信息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正在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驱动着新的教育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与学习方式、教学管理体制以及传统的教室布局,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权威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但是,这些变革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我们要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涵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因此,要理性地看待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警惕陷入“纯技术化”的误区。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时代,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以及多样化的质量观如何去确定?人才观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观。要能够突破“千校一面”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要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认真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基础,就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而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恰好可以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各级各类学校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广度融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倡导,在新形势下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应对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融合带来的挑战
 

如何通过加强教师职业后培训尤其是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知识融合、学科交叉和课程整合的能力?如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教学?如何鼓励教师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互融合,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方面的思考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直接从中受益。


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新形势下,学校要能够继续创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体制机制,调整学校的教学组织和教室布局。以上海和浙江率先进行试点的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为例,到今年已经有14个省份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的体制机制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要能够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如何优化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如何调整教师考核标准,如何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价以及如何调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
 

避免陷入“纯技术化”误区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际互动的方式、认知世界的方式,但它并不会改变世界存在的本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且有个性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互联网教学确实可以把一门课程做到极致,但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学生的社会发展性素养,比如人际交往和公共关系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素养的形成,从目前来看,只能够在现实环境中,通过校园教育、群体式的学习及社会实践来逐步养成。因此,不可片面地夸大互联网教学的作用,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网络课程质量,如何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如何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如何变革学习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各种基于现代科技的教育产业,包括互联网教育产业、人工智能教育产业、虚拟现实教育产业、大数据教育产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来欢迎它们介入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但是,教育产业也要与时俱进,把重点放在如何让用户有优质的体验,如何创造出品牌产品,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这样才能有相对稳定的用户黏性。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与规范


世界各国现在都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国家竞争的关键,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期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例如,美国的人工智能政策目前正着力于应对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趋势,以保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世界的地位,而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正在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和道德风险。所以,我国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要设立更加完善的规范化标准,加强多重伦理研究。

(本文根据第十九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专家录音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