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E教安徽·教育信息化巡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4期 总第5788期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4期  下一期
信息化时代,为教育提供多元发展路径——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纪实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龙鹏飞 黄世凤 发布日期:2019-09-23 10:55:48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针对留守未成年人多和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几年来,用心用情,探索创新,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立足地方实际,开启家校共育新篇章
 

据统计,罗岭中心学校的留守未成年人占到全校学生的80%左右,这些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使这些学生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鉴于此,在2011年,学校的三位一线教师,以网络为载体,以触摸电视为交流终端,借助电脑话筒、摄像头、手机等手段,牵线搭桥,建立了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组成的内容丰富的亲子网站——“彩虹桥·亲子工作坊”,该网站收集学生的在校日常表现,用时间线的方式动态呈现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当地留守未成年人营建了一座美好难忘的成长乐园。如班主任可以用手机拍下学生的开心一刻、成功瞬间、认真模样,然后用手机即时发布到网站,这些图片、文字通过网络传递后,一下子吸引了外地父母的参与热情,让远在他乡的父母能实时查看到自己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
 

可以说,“彩虹桥”项目,促进了家校和谐共育,也让罗岭中心学校于2014年9月一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2015年5月召开的全国第七次少代会上,“彩虹桥”应用成果通过专题汇报的形式面向全国推广,“彩虹桥”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8年4月,荣获“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这也是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在此项目上获得的唯一殊荣。


实施视频教研,探索师资培养新模式
 

2018年9月,宜秀区教体局支持学校实施了“无线校园全覆盖”项目,兴建了“视频会议系统”,添置了“移动教室”“在线课堂”等先进设备,为学校的信息化再提升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学校以“彩虹桥”团队为工作骨干,围绕“视频教研”“在线课程”“人工智能”开始了新一轮的信息化融合历程。首先是组织人力,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将视频会议系统与前期建设的网络教室、班班通电脑、校园内所有摄像头联结起来,实现了在线实时观课、议课的全覆盖。后来,学校依托视频直播平台手机端,通过公网进行教学直播,实现了参研教师不限空间的实时全覆盖。
 

网络平台成功搭建后,罗岭中心学校组织了10位近三年新招聘教师通过视频会议系统面向全镇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各参与活动的学科教师足不出校,就可以通过网络与执教人在线进行实时互动。学校还让本校的省、市名师工作室首席主持人在现场进行指导,帮助新教师们迅速内化各类反馈意见。
 

在实施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学科组与各村小开展联动教研活动,让这些新聘教师执教的校内公开课通过直播变为校际公开课,邀请曾开设过同课题公开课的教师远程观课、点评。在“共同语言”的感召下,信息通过网络得到了有效传递,教研不再流于形式,有效提升了教研质量。
 

与此同时,在宜秀区师训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积极利用省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名师资源,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让他们直播自己的常态课堂,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分享自己的育人理念。开展一个学期后,这些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团队互助之下,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好评。


开发在线课程,打造共享学习新空间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实现‘人人用空间’。”在农村环境下,学生网络空间如何有效度地用起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校领导的心头隐痛。
 

在宜秀区电教部门的引领下,学校教务处通过不懈地努力,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成功地申报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农村小学生学习空间个性化应用研究”,并以此为平台,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深入地研究,以微课为切入点,摸索适合地方实情的学生网络空间应用方法,取得了预期效果。


参研教师们结合日常小学数学教学,及时梳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平板、在线课堂录播设备制作成讲解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统一播放微课,对关键步骤反复回看,再将微课发布到“彩虹桥”网站并分享到班级微信群,让有条件的家庭组织在家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当前情况下,农村年龄较轻的爷爷奶奶上网比较普遍,这种通过网络空间进行资源分享的方式约有80%的学生受益。


对于无法在家观看视频复习的学生,教师则利用早读前、课间、午间等空余时间进行在校观看,最终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全覆盖。“彩虹桥”还通过“标签”“链接”等方式直接分享到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让学生们在无教师的情况也能实现自我学习。引用上述方法,教师们还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建立了丰富的题库,学生只要进入自己的网络空间,“刷新”页面就可以进行随机组题进行自主练习活动,有效弥补了“眼高手低”的不足。


巧用人工智能,拓展辅助育人新路径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也深刻影响着罗岭中心学校教师们的育人理念。为了将人工智能融合于教育教学,学校开始在部分班级先行先试。


学校通过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引进了一款小巧的班级管理软件。该软件能通过日常积分的方式由各科教师共同记录学生在课上、课外的学习、生活表现,还支持学生在家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类型的在线作业。软件每周、每月由人工智能系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推出“进步榜”“光荣榜”“最佳学生”“最佳小组”“单项冠军”等榜单,以此激励学生主动成长。学期末,软件能根据所积累数据应用“AI(人工智能)分析”功能自动撰写学生期末评语。这种形式让班主任的期末评价工作变得非常轻松。有些班主任还在“AI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具体的个性化修改,让评语更加符合学生个体特点,提升了班主任创新育人水平。


人工智能的介入,让班主任过去基于经验的模糊判断变得越来越科学精细。试点班级在所在年级“文明班级”评选活动中均名列前茅。
 

除了在班主任评价工作上应用外,学校还借助科技平台将人工智能拓展到课外学习上来。暑假期间,教师们在UMU互动平台上构建“小学必背古诗词”课程,通过网络优质音、视频诵读与讲解资源的引领,让学生们通过倾听、跟读等方式轻松学会相关古诗词,同时对学生“视频诵读作业”进行在线评分,由AI即时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多次修正诵读缺陷,提升诵读水平,更培养了学生乐学爱记的兴趣。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信息化时代,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发展路径。今后罗岭中心学校还将秉持“与乡村教育融合”“改进传统育人方法”的原则,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为提升义务教育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探索模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