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大有可为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雷朝滋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发布日期:2019-09-09 15:17:38 |
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将对教育产生深刻变革,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正在从1.0迈向2.0,教育信息化1.0阶段我们已经完成起步和普及应用。2018年4月,我国正式发布并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同年7月,批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9月,又批准了湖南省建设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可以说,推进“互联网+教育”,我们既有总体实施计划,也有试点示范引领,目的就是全面深化应用,推动融合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转换升级。
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激发教育改革发展新动力 今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八项任务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大力倡导教育变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面向2035,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还需要增添新动力。 如何深刻理解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内涵,是我们教育战线每一名同志的必修课,也是所有教育相关从业者的入门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强起来”的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富起来”的时代,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教育我们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追赶到GDP世界第二,教育功不可没。但是进入“强起来”的时代,迫切需要为支撑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新时代正处在与信息时代的历史交汇期,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要与新时代信息社会同频共振,既要保障教育规模,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兼具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国际视野、堪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重任的多样化人才。 过去,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主要扮演跟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创新能力不足,强大的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带来的巨大红利推着我们往前走。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想逐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就不能一味跟着别人走,不能再去跟踪模仿,而是需要创新引领,主动走到前面,成为“无人区”的探索者和引路人。
2.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时代的需求是内在动力,“互联网+教育”为改变模式提供了关键手段和方法支撑。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黑板+粉笔”,主要靠语言描述、肢体动作和“演员”表情,表现手段有限,受制于“演员”的表演水平,传递给人的信息和感受受到很大限制。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每一场教学都应该变成一场3D大片,让更多声、光、电技术进入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知识互动,让每一份知识伴随着思想的跳动。 现在我们正为每一所学校连通网络,为每一个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目前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6.7%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92.3%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43~300间,多数学校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一些复杂的知识,特别是概念比较晦涩、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完全靠口头表达、靠黑板和粉笔一时很难讲清楚,而且消耗了教师大量精力,这时候就应该发挥信息化教学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从而得到更加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这种转变逻辑符合教育规律,信息化教学大有潜力可挖。 3.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教育公平面临很大挑战。 通过发展“互联网+教育”,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传输便捷、经济性高的特点,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消除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4万学校开设了网校,以安徽省为例,分批次建设了1360个主讲课堂,累计开课539.9余节,总授课学生33万余人,在解决师资短缺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教育不仅仅强调均衡,还要提高优质教学质量,让薄弱地区的教师学习发达地区的教师怎样上课,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能够开好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当地教师的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不均衡的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大有可为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引发教育深刻变革。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开展智能教育方面的战略课题研究,围绕智能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学习环境、教师角色改变等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智能发展方案。要制定中国教育智能发展方案,人工智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将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从而改变传统就业结构和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国家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进入创新型强国行列。这其中,能否持续获得诺贝尔奖和图灵奖是一个重要标志。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经实现大半,其中16个诺贝尔奖得主是在日本国内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从0到1的创新很好,从1到N的创新很多,到2030年能否实现重大创新是关键。 2.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将改变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3.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将给现有教师带来挑战 目前,我国在大力提倡智慧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师角色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教师的职能将会发生重大转变,将向更具人文关怀的“育人”转变,教师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人格和价值观塑造等。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模糊人类社会与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的界限,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伦理、法律及安全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挑战,进一步明确理念和规范,注重社会价值引导,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未来的教育是基于网络的教育,而且是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幸福的教育。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我们更要适应时代召唤、时代要求,共同努力,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根据 2019 互联网岳麓峰会“互联网+教育”专场论坛专家报告整理,有删节)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