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政治教学再造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海门市四甲中学 徐勇 刘金松 发布日期:2019-06-03 10:04:07 |
用好“互联网+”思维,给政治课堂增添新动力,实现课堂激得起兴趣、留得住学生、提得高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
如“文化塑造人生”这一课的难点是“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在教案设计中,渗透“互联网+”思维后,我们借助适切的音乐和历史相关知识,与课文相融合,跟学生一起追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史,了解当时的音乐家们在这段历史中的贡献,欣赏当时的爱国音乐家创作的影响深远的抗战音乐。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建构教材文本后,各种资源在文本中进行串联,教师无需赘言,学生自会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作为课堂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容易达成。
二、开放生态,实现教学空间的再造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然而传统政治课堂将教学禁锢于45分钟之中,大部分教师仅凭自身经验和上级要求按部就班授课,这样的课堂对知识传授的效果毋庸置疑,但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往往有所欠缺,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高分低能”便是最好的写照。 如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和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运用“互联网+”的开放生态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有机整合课堂内外,实现教学空间再造。“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课堂开放就是要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开放教学形式,实现班级教学、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相结合;开放课堂内容,实现书本理论、社会时事、学生生活相结合;开放课堂媒介,实现翻转课堂与微课相统一。“生态”是相对于人造而言的,课堂生态侧重强调要尊重学生的自然生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已知经验,特别是已经获得和通过努力即将获得的直接经验。通过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在感悟中提升人文素养。 三、尊重人性,实现师生关系的再造 “互联网+”的形成是网络不断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各个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和人性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效率往往事半功倍,并将不断促进人和人性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只有关注人性,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摒弃“眼中只有知识、心中只有成绩”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使政治课堂更有活力与生命力。 去年以来,我校开展了合作学习,通过各种激励和评价机制实现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我充分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跟每个组员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点燃了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有一次,学校的导护教师告诉我,我班张同学午休时不睡觉,趴在床上看政治书,结果被扣了分。当时我十分惊讶,张同学平时政治成绩不怎么样,他怎么会对政治产生兴趣?怀着好奇心,我偷偷地观察他,果然看到他在很多场合旁若无人地背政治,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了解后我得知,他在政治这门课上一直拖小组的后腿,组内同学不断督促和鞭策他。为了体现自我价值,他把压力转化成了动力,这才出现“午睡扣分事故”。作为政治教师,我们难道不希望这样的“事故”多一点吗? 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果的必要保证。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开阔眼界,坚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条件和资源,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提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和水平,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他们并不是教师的附属品,更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有自己的人格、主体地位和合法权利。因此,除了依靠传统途径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各种网络平台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走进学生内心,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成熟与发展。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