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0期 总第5748期 2019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0期  下一期
走进学校3.0时代(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治 发布日期:2019-06-03 08:14:08

■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期望


未来教育信息化2.0到底会带来哪些转变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六个方面。
 

1.教育资源观: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观,从知识到关系,从填充到点燃。现在我们所说的资源,绝大部分是呈现型的,很少有关系型的,更很少有点燃型的。所谓点燃,我们教育界有这样的话:“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满,而是把一个灵魂点燃。”然而我们能够点燃人的灵魂的这种教育资源比较少。
 

2.技术素养观: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向信息素养。


3.教育技术观:教育技术不仅仅是外在的学习环境,而是要嵌入学习系统。


4.发展动力观:应用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引领为主。
 

5.教育治理观:管理的疲惫与治理的创新,构件基础环境,引导教育与技术协同进化。
 

6.思维类型观:从工具性思维到人工智能思维,对智能本身的理解和学习本质的理解,会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突破而演变,如AlphaGo Zero。
 

教育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划一的教育,转向按个人需求和偏好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转变。新技术应用与教育方式的同步变革,展现了新的代表当代教育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即:构建基于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应用技术构建发展学生面向21世纪能力的学习新方式;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增强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的洞察力。
 

下表是笔者对学校1.0、2.0、3.0之间的关系做的一个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空、教学活动等都是不一样的。


用数据教学,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成为我们未来学校变革的基本逻辑判断。

■学校3.0时代的十个场景
 

如果说信息化促进了学校变化,同时学校进入了3.0时代,那么3.0时代是什么样的?我总结了13个场景,今天先分享其中的10个场景。
 

1.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升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进入后文凭时代。未来的学生文凭将不再是一张纸,更多的会是记录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看学生考了多少分,更关注学生在哪里学习,学了哪些课程,他在学习中创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等。大数据给每个学生都制作了数字画像。
 

2.每个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进入学校3.0时代,教学不再依靠传统教师,随着人技协同课堂的涌现,教师的工作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上可以由机器取代。教师要真正成为“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情感的呵护者。
 

3.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知识图谱技术深度嵌入学习系统,将会开发出针对不同内容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4.每一项业务都可能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将逐渐常态化。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将会在购买服务、评估服务、遴选供应商和管理供应商的业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课程服务的专业化将让课程外包常态化。
 

5.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无缝融合,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需求。
虚拟学校和实体学校有不同的分工(如图5)。在学校3.0时代,虚实交融的泛在学习将是学校的常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复合体,虚拟学校是一个全体民众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平台,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它像空气一样可免费使用,实行基本教育资源的免费供给。人们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获得虚拟学校的智能服务。

6.每一次阅读都被记载,屏读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当我们读屏的时候,其实屏也在读我们,读屏时候的喜怒哀乐、表情变化等信息可以被捕捉。在未来社会,信息传输方式也将多元化,借助AR/VR的超媒体世界带领学生多感官参与,认知效率将极大提升。
 

7.每个人的作业都不一样,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支持面向人人的个性化学习。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将被记录,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形成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结合语文web和自适应引擎技术,通过自主选择或系统智能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按需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8.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学制的概念将基本消亡,学习就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3.0版学校的学制概念将基本消亡,教育周期弹性化,学制更加灵活。学习成为生存的需要,伴随人的一生,学习、创业、就业无法区分。学习不是特定阶段的统一任务,而是成为人生的一段旅程。
 

9.每一种学习都被尊重,学习更加多样,创客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过去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单一化,以精讲和操练为主,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沉淀式学习等其他学习方式非常少。而未来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多样的学习方式会催生大脑多样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让群智发展成为一种刚需。将来我们的学校应该更多地提供像STEAM教育、创客式学习这样的学习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或者少量的几种学习体验。
 

10.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所、心灵家园。人们选择学校不是为了功利的目标,而是为了寄托精神,这才是学校永续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学校要与人的天性合作,成为快乐生活的空间,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呵护好奇心,宽容好玩心,善用好胜心。

 

■学校3.0时代需要厘清的几个元认知问题
 

首先,这样的时代到来时,我们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去?到学校去主要是为了交流,交流的目标是为了印证,印证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发现自己。伽利略有句名言:人不可被教,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如果将来我们的学校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这个学校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学习到底如何发生?学习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与物体、与环境的交互中建构概念、经历过程、交流情感、增强体质、建立信念、发现自己,真正的学习是这么发生的。靠强记和操练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它只是一种记忆术或者辅助记忆术。
 

再次,技术可以帮助教育做什么?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加快概念建构、丰富学习资源、加强感官刺激、增进学习反馈,这是技术特别擅长的。
 

最后,技术不能帮助教育做什么?技术不能代替情感,不能代替体验,不能代替交流。凡是技术不能做的,就是我们学校还要存在的理由。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注意把握四个核心素养:第一,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第二,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学的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善于用技术去体验和创造。第四,让学生具有道德认同和同理心。“科教兴国”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