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8期 总第5736期 2019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8期  下一期
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 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郴州市第六中学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建设纪实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郴州市第六中学 夏立新 吕贞  发布日期:2019-05-06 13:18:41

2015年郴州市第六中学(下称“郴州市六中”)入选“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三年来,通过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深入推进两个融合,快速提升师生三个能力,增强四个示范服务效应,项目已取得较好进展和一批阶段性成果。2019年1月,郴州市六中成功入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此项目全国仅18个。

 

多方保障坚强有力
 

学校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坚决落实组织、制度、经费等各项基础保障条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和信息中心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了三个工作小组,组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团队”,完善了检查督导制度和信息考核奖惩制度,将空间建设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和教研组考核方案。学校自筹经费160多万元,新建或更新了直录播教室3间和监控系统,新建了城市少年宫、智慧教室系统、智能图书馆、“少年硅谷”创客教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重新设计了学校网站,更新了电子阅卷系统,新添了英语人机对话系统,并向教师推荐“希沃授课助手”“超星学习通”等应用。学校还建立智能办公系统、公文收发系统、云校园系统等信息平台,信息化硬件的大力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


两个融合持续深入
 

学校通过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建设,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1.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一是开展理化生探究实验。新建了理化生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并自动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科学规律进行再发现,真正体现了“质疑比答疑更重要”的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二是建设信息化智慧课堂。学校开设8个智慧课堂班,教师和学生利用录播教室、微课、平板终端授课和互动,课堂教学已逐渐向“班级授课+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发展,课堂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三是开设创新探索课堂。2018年,学校创客实践教室升级为全国首家“少年硅谷”创客教室,开设机器人编程、3D数字打印、无人机操作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会贯通课程。四是开展“BYOD”教学实践。教师自带智能手机或平板进入课堂,开展课件同屏、实验展示、作业展示等教学活动。2018年,学校“运用‘BYOD’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被列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五是探索大数据精准分析教学。使用智学网、全通阅卷系统、数学智能作业系统等App,实现作业、试卷网络化评阅,实现了学生成绩和作业大数据分析及学习诊断,在“名师导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六是推广数字化阅读实践。引进超星校园阅读系统,依托学校“班班通”、电子阅览室等,打造集校园文化、多媒体资源、多元化应用为一体的数字阅读化平台,实现了高效阅读教学。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精准扶贫深度融合。2016年,学校先后联合郴州市革命老区的薄弱学校汝城文明瑶族乡岭秀学校和井坡镇学校、桂东县欧江中学、新疆托克逊县第一中学共推“互联网+”教育,共建网络联校共同体,共享同、异步教学成果,助力偏远薄弱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在,网络联校已由原来的“1+1”升级为“1+N”,通过定期、分学科网络课堂直播、远程网络视频教研、公开课大讲坛等,教育信息化扶贫区域不断扩大、距离不断延伸、质量不断提升,网络联校软硬件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研水平不断提高,各校教学质量等办学水平逐步提高。2018年,学校主导的“网络联校助力民族教育发展”成功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并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湖南省仅两所学校入选)。
 

三个能力快速提升
 

学校推进示范校建设,带来了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显著提升。
 

1.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快速提升。通过全员信息技术培训与实践,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促进了教研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以来,学校教师参加省、郴州市教学竞赛、案例、教学设计等比赛共获得省市一、二等奖共130个以上;论文获奖近百篇,其中发表12篇。学生参加3D打印及电脑制作比赛,获省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参加郴州市航模比赛,两获团体冠军,一次获亚军,并于2017年代表郴州市参加省航模比赛。
 

2.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快速提升。近年来,通过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建设,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更新了教学理念、增强了课堂掌控能力、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突破、屡创新高。教师李淑琼、王彤先后荣获“郴州市教育突出贡献奖”,学校连续八年荣获“郴州市教学质量管理优胜奖”,得到了学生信赖,家长信任,社会信服。
 

3.学校行政管理能力快速提升。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各类网络信息发布群组、校讯通、智慧云校园等信息化管理模块的应用,学校招生招聘、校园新闻、通知公告、阳光服务等工作可全部通过网络进行,学校行政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广大家长和学校师生畅享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深受社会好评。通过网络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形式更加多彩,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明显。各学科组利用学习空间、QQ、微信等平台,开展在线集体备课、网络教学研讨、“晒教研”,网络空间已成为教学资源的汇集、流通地,真正实现了教研的碎片化、个性化、实效化。


四个示范成效显著
 

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成效显著。学校以师生学习空间建设为基础,融合信息技术新的发展,以创新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与学模式的变革。
 

一是教师、班级、教研组空间建设已成为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重要推手。目前学校一线教师共有个人空间200多个,各学科组建设了自己的网络共享空间,有贺建均、李绍芳、吕贞三位教师被认定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审专家”,学校共有20多位教师通过了发展测评,其中10名教师的测评结果为优秀。所有班级建立了网络交流群组,并利用“乐教乐学”上传班级活动相册,发布班级信息、布置作业,师生、家校沟通更加顺畅、高效。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课堂、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设备及先进技术手段的引入,为学校少年宫校本课程、第二课堂建设等课堂、课程改革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少年宫目前开设了机器人、3D打印、软件编程等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2.“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示范成效显著。学校积极发挥名校优质资源优势,立足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发展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名师课堂,努力探索学校与薄弱帮扶学校间课程教学互助共享模式,创新校际资源交流共享模式,促进教育均衡,辐射示范作用不断扩大。
 

一是专递课堂逐渐高效。学校每年开展“对外教学开放周”,敞开校门迎接前来观摩交流的八方来客。2017年,学校的教学开放周推出36堂展示课和5堂微讲座等专递课堂,还将所有的校本课程课堂、直录播室录制的课程,在网络上予以现场直播、开放,兄弟学校教师可以足不出户与郴州市六中教师互动,专递课堂逐渐摆脱传统课堂模式,示范效应显著提高。
 

二是名校网络课堂辐射范围扩大。学校作为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和郴州市直属学校,承担全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广任务,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扩展名校网络课堂应用范围。2015年以来,学校承办了湖南省英语和语文国培项目及郴州市语文信息技术提升项目、地理微课比武、物理示范研训、英语连片教研、信息技术融合专题培训等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圆满完成任务。
 

三是名师课堂示范作用明显。通过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建设,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名师,他们的“名师课堂”不断传播,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其中,湖南省空间课堂的“首席教师”曹小清的历史空间课堂被评为省优秀云空间;省信息技术测评专家、郴州市名师骨干团队成员、市信息技术融合团队核心成员吕贞承担了大量信息技术培训讲授任务;湖南省教师培训师、信息技术国培专家曾亚丽的示范课例在贝壳网直播;教师廖标慧的课例在湖南省优秀课例参评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教师曹招生、梁亦威各举行了几场网络名师讲座,得到郴州市教科院的高度评价。学校还通过网络平台与新疆托克逊县一中结成30对师徒,进行“一对一”常态化指导,将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3.教育信息化应用机制创新示范成效显著。在信息化应用上,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运行机制,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考核机制逐步完善。学校将信息化工作与教学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技术相关工作情况纳入教师个人和教研组考核。
 

二是培训机制不断丰富。有效利用校本培训,开展了全员信息化校本培训,授课教师除了本校名师,还有湖南省国培办主任黄佑生、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科长龚明斌、衡阳师范学院博士凌云志等一批知名专家,引导教师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学校还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并有效利用企业开展白板系统、智慧教室系统、数字化探究实验室、3D打印和无人机等相关信息技术项目培训。
 

三是引导机制不断创新。通过加强信息化项目资金的监管,严格规范程序,做好以点带面、典型引领,鼓励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骨干教师积极探索并发挥个人空间建设使用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提高管理效益示范成效显著。学校建立了以“需求为先导,以应用为核心,逐步整合各项资源”的校园信息化战略发展模式,开发了高效实用的校园网络综合管理平台,并对学校的校务管理、教学教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是创新信息化管理机制。强调以“应用”为核心,要求教研、政务、教务等各个职能部门均实现信息化管理,架起部门与教师、部门与部门之间快速沟通桥梁,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为学校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支持。
 

二是开发高效实用的校园网络综合管理平台。这一平台整合了校园网、学校公众微信号、家校通、云校园等各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多位一体的校园网络综合管理平台,力求满足师生、家长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要求,传统的师生课堂、家校沟通方式已向全新的信息化交流方式转变。
 

三是改进教学服务管理模式。将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名优教师课堂的讲座等汇集起来与全校乃至全市师生开放、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利用智慧校园使师生摆脱了传统课堂束缚,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是迅速融入郴州市教育城域网。郴州市教育城域网开通后,学校迅速对接,提高了与上级部门沟通合作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