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8期 总第5736期 2019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8期  下一期
融合学科共性 构建知识网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 李懋 发布日期:2019-05-06 13:16:29

小学教材的编写是围绕小学生年龄段、语言发展、数学逻辑、空间想象及身体运动体能发展的特点编写的。无论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还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同一个年龄段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常数来编写的,因此,教材上会有许多的共通点。要找到这些共通点,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读整个年级的各科教材,摸清年级教材的整体方向,从而挖掘教材之间的共性。


在教学中,出现在多个学科中的知识点称为共性。将多学科的共性进行融合,学生头脑里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这些能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共性会对每个学科都产生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点的理解。
 

一、横向了解同年级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共性,寻求链接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可爱的祖国”一课为例。授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翻阅了大量的其他学科资料,以“爱国教育”为切入点,综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提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有《神州谣》,湘教版音乐教材中,有爱国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大中国》等。在课程导入部分,我整合了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出示一个“国”字,让学生们组词,我将学生们提到的“中国”“祖国”“国家”等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让学生们用这些词说一句话,学生们脱口而出:“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接着,我带领学生乘坐“神奇的校车”来到祖国的东西南北,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感受城市的繁华昌盛。通过多媒体教学浏览完祖国的这些地标性建筑或名胜后,我引导学生抒发对祖国的情感:“祖国的山河美吗?这山美水美,像什么?”学生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语文课本中的《神州谣》,情不自禁地齐诵:“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
 

在教学“可爱的祖国”这一课时,很难触动学生的内心。最初的几个教学设计,无论我设计多少游戏,学生们的情感语言表达都显得苍白无力,套用惯用的口号来抒发情感,对祖国的爱无法释放。但当我将语文、音乐、道德与法治几个学科中的“爱国共性”进行了融合后,学生们产生了思想的共鸣。
 

二、纵向总结小学阶段各学科之间的共性,寻求突破
 

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求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们一开始都认为不能算出它的体积或者不能用已学的知识来算它的体积。这个知识点意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于是,我想到了整合语文学科中的知识来“转化”。
 

以语文课本中《曹冲称象》的故事进行课程导入,讲到将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时,我进行第一轮提问:“为什么这样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学生对这个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自然说得头头是道,很容易就将石头的质量与大象的体重联系在了一起。我在黑板上板书:石头的质量(  )成了大象的体重。学生们用“转换”“转化”等词语填空,顺理成章地就得到了“转化”这个词,而且解决了学生对“转化思想”理解不透彻的难题。他们明白了,“转化”就是找到两个物体之间的“不变”,利用“不变”,将一个物体“转化”成另一个物体的形态。这时,再抛出能不能求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学生们就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这个物体“转化成”我们已经会求的“长方体”“正方体”,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不规则物体与规则物体之间的“不变”是它们的体积。
 

利用语文学科的故事性、趣味性弥补数学学科的枯燥、无味,既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转化思想”,又能激励他们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运用智慧解决难题。
 

三、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科间的共性,在教学中巧妙结合


1.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


与同年级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共同挖掘与善用共性。课余时间,与同年级其他学科教师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可以找到适合各自学科的渗入点,以自己的学科为主攻,用其他学科作助攻,全面的教学战略远远胜过只有一个学科主攻。
 

2.教师要多阅读、多学习、多钻研。光有想法不付诸行动,永远都只是假想。要找到这些共通点,除了有效地交流外,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读整个年级的各科教材,摸清这个年级教材的整体方向,从而发掘教材之间的共性。


3.教师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
 

下进行“跨界”体验。在教师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教研部门要鼓励教师偶尔体验“跨界”教学。例如,数学教师去语文组请教一篇课文怎么上,去音乐组请教一首歌怎么教……只有尝试跨学科教学,才能更好地以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科之间的共性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是什么,有利还是有弊。在体验跨学科教学前,教师要做足准备,备课本、备学生,容不得半分马虎,这自然对教师的要求又高了一层。因此,在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跨界”体验,是值得尝试的。
 

在小学阶段,融合学科的共性,初步构建知识网络的大框架,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共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共性’,主动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发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将共同点发展为共通点,这对他们中学,乃至更高层次的学习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于教师而言,成为一名通读各类书籍的全能“知识型”教师是每一位教师的终极目标。教师找到学科间的共性,将共性加以开发整合,将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让教师迅速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