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8期 总第5736期 2019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8期  下一期
拓展情境内涵 提升情境品质 助力“真学”课堂———例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 吴山红 发布日期:2019-05-06 12:49:59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合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中心,从而让数学学习更有效、更深入。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教学情境比较生硬、机械,所以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要详加斟酌,不断拓展情境的内涵,提升情境的品质,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突出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情境创设要“足够”而不“浮夸”
 

情境的应用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辅助教学,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来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但有些教师在运用情境时容易陷入“为了情境而情境”的误区,其实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们只要做到“足够”即可,完全可以避免无意义的“浮夸”。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有这样两个经典的情境:一、寻宝情境(也可以演化成搜救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宝物在离某一个中心多少米处”,学生最初的反应可能会在某一个或几个方向上。经过思考之后,符合条件的点逐渐发散开来,其认识会由点成线,逐步建立圆周的概念。二、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典型的原型物件,如车轮,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然后通过具体的操作实验来促使学生发现车轮在滚动的过程中,其中心点到圆周上的各个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可以保证车轮在滚动的过程中其中心点到地面的距离不变,从而保证车身的平衡。经历了这样的情境,学生对圆的本质特征都会有所领悟,接下来的学习就是自然而然的。
 

比较这两个情境,共同点是简洁。第一个情境的妙处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生动地经历圆的构建过程,在与中心点的距离相等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圆形勾画出来,这为他们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打下了基础。第二个情境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调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交流等手段来探索圆的特征,从而让认识更加深刻。这样的两个情境都是适切的,既不喧宾夺主,又能让数学重心突出,效果显著。
 

二、情境创设要“丰富”而不“生硬”


情境的来源广泛,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童话,也可以来源于经典的数学故事,甚至是现场的比赛,等等。但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个大的原则就是不生硬,要让学生充分信任这个情境,甚至能够跳出情境关注数学内容本身。
 

例如在“认识平均数”教学中,上课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一分钟投篮比赛”。这个比赛并不是让学生真的和教师进行一场比赛,只是借助比赛的名义将班上的小林、小强、小刚和教师这几个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的投篮数据揭示出来。因为小林三次投篮的数据比较特别,分别投中5球、5球、5球,所以学生对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小林的投篮水平毫无异议。小强在第一次投中4球之后,也要求再投两次,而他后两次的成绩分别是5球和3球,对这样简单的数据,学生很快找到了“4个”这个合适的答案,其中暗含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而小刚的成绩是3球、7球、2球,这样的数据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之后教师出场,前三次的平均成绩也是5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出再加一次,不同的投篮次数给了学生再次体会平均数意义的机会,在猜想教师最后一次投篮成绩的同时,学生对每一个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也有了深切的体会。


这个情境贯穿了整节课,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学生的关注点始终在“用怎样的数来代表某个队员的投篮水平”上,他们感觉到连续剧般的情境是数学学习的必备素材,而随着情境的起伏,学生将自己的真实理解凸显出来,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调动起来,为深度领悟“平均数”这个概念增添了砝码。所以说这样的情境是充分的,丰富的,并且情境本身并没有冲淡学生学习的主题。


三、情境创设要“适切”而不“做作”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情境的需求是不同的,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更强,他们兴趣广泛,对童话故事和动画人物更有兴趣,而高年级学生更愿意面对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情境,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反而对一些“幼稚”的情境不是很“感冒”。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从最接近学生胃口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如何创设出适切的情境。
 

例如一次教研课活动中,上课内容为“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上课教师创设了“喜羊羊闯关”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以喜羊羊为主题来引导学生完成闯关活动。他将原有的探索活动分成了几个部分:先探索多边形内部钉子数为0的情况,研究不同图形边上的钉子数与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自己画出图形内部钉子数是1、2、3的不同图形,数出其面积,探索多边形面积与钉子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每一关完成得还比较顺利,但在最后总结规律的时候显得无所适从,这是因为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缺乏深入思考,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研究,不知道多边形的面积到底与哪些因素相关。
 

反思这样的教学,情境本身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闯关活动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我们从规律本身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在钉子板上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只要内部的钉子数相同,三角形的面积就相等,这样的规律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完成探究。
 

总之,好的情境能够孕育出好的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情境的品质,提升情境的“含金量”,让情境真正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而服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