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缪婷婷 发布日期:2019-04-08 15:13:28 |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种美的教育。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美,体验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音乐作为一种美育手段,把它们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优美的音符中,感受到文章的意义和美感,接受美的熏陶,使文字之美在适当的音乐熏陶下达到极致。 一、音乐入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鸟语》一文通过生动真实的例子,表达了“我”倾听和理解鸟语的情形。它充满了作者对鸟类的热爱,表达了人与鸟和谐共处的呼唤。全文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意义沉静而冗长,让人读后意犹未尽。可是,现在的学生大多居于城镇,能聆听那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的机会并不多,更别提与鸟儿亲密接触,建立感情了。 在教学中,这堂课一开始,我便以雷蒙拉普的轻音乐《森林鸟儿》导入。音乐一起,鸟儿仿佛就在耳边叽叽喳喳地鸣唱了起来,有时兴高采烈,有时委婉,时而一枝独秀,时而莺鸣雀和,燕语莺啼,呢喃软语,不绝于耳。音乐在教室上空飘扬,我们在音符中沉醉,仿佛真真切切地与鸟儿“交谈”了一回。轻柔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动态语言教室。
二、音乐入情:浮云伴月两相悦
1.停滞处唤起共鸣 有人说:“音乐不需要中介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接体验,让听者从声音中感受到内心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的相似联想。”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遥远,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本身读出文章的意蕴,这时,教学就会发生停滞。而引入恰当的音乐,根据学生的可塑性和音乐的吸引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云雀的心愿》是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文本中包含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和环保故事,提出了植树保护环境的明确目标。可是,我们江苏的学生,尤其是苏南地区的学生,大多数连洪水泛滥成灾的景象都没有见过,更别提寸草不生的沙漠了。什么样的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沙漠严酷的自然环境?让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深入学生的心中? 在小云雀和母亲飞过沙漠时,我播放了一首埙曲,无需华丽的辞藻,没有大肆的渲染,只有凄凉的音乐,沙漠那恶劣的环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当我问起“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你有什么感想”时,学生们都举起手,畅所欲言。有的说:“那个地方太荒凉了。我真是一天也待不下去啊!”有的说:“沙漠真的是太可怕了!”我知道,这段音乐的插入已经成功了,学生们已经深深地知道了土地荒漠化的可怕,从而也为揭示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埋下了伏笔。
为了让学生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写出更为动情的文字,我播放了歌曲《送别》作为背景音乐。曲子清新淡雅、情真意切,凄美柔婉,那种眷恋、不舍、祝福统一于乐曲之中,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学生倾听、浅唱,心中至真至美至纯的情感在此得到抒发,依依惜别之情也在笔下得到升华。可以说,在文本的动情处,音乐以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以乐“升”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然,本末不能倒置,音乐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起到主导作用。只有恰到好处的音乐,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只有恰到好处的音乐,才能给人以挥之不去的美感;只有恰到好处的音乐,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习乐趣。教师如果能充分理解课文和歌曲的内涵,将二者有机融合,智慧的火花必会在课堂上点燃。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