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E教吉林•家校共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5期 总第5721期 2019年03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5期  下一期
适合孩子的教育一定需要家校合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刚 发布日期:2019-03-25 08:46:56

赵刚,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理事兼家长与教师合作管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一提起教育,在许多人意识中的反映就是学校做的事情,孩子上学就是接受教育,学校成了教育的代名词。
 

人一出生,就处于一种教育环境:一种来自与血缘相关的近亲和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人的价值观、生活技能与行为喜好等;另一种是传播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地方,如学校这种组织。从人一生的成长来看,学校以外的功能远大于学校。
 

我有个报告题目叫“把教育寄托给学校,孩子的人生注定失败”,许多家长、老师乍听觉得不可思议,听完后纷纷表示赞同。
 

学校的特点是标准化、强制化,而家庭的特点是个性化、特色化。学校教育针对的是群体,共性施教,缺陷是难以因材施教,给每个孩子提供个性的教育,这一职能需要家庭来承担,因此,家校合作共育,家长与教师的协同施教,成为今天追求优质化教育的每个家庭的必然选择。没有合作与协同的机制,我们的孩子很难得到适合的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世纪的人才,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它直接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各级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始终围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要务开展各项工作。


个性化教育要扬其所长
 

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目前,尽管基础教育不断朝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改革,但仍然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还不能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基础教育就像是一双固定尺码的鞋,每个孩子就像是大小不一的脚,入学就开始“穿鞋”,脚大需要“削足适履”,脚小只好把大鞋当“趿拉板儿”,家庭和学校根本无法改变“尺码”,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穿上适合自己脚的鞋子。
 

共性实质是作为社会人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个性是指自我发展的独特性,家庭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占绝对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没有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一些学校也对培养学生个性不够重视。
 

从学校角度看,一方面,由于班额过大,特别是五六十人以上的超级大班,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本顾及不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另一方面,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教师把主要注意力和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教学上,老师的兴奋点根本不在学生的“个性”上,而是在“分数”上,教育的多样性变为单一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学生偏科,特别是高考要考的学科成绩不好,教师则想尽办法督促学生“补短”,害怕高考往下拉分。
 

从家长角度看,一些明智的父母在配合学校共性教育的同时,努力发现并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这是值得提倡的。但许多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把家庭变成学校的“分校”,自己则成了老师的“助教”,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这是不可取的。
 

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个“主科”(比如数学)不及格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向家长提出要弹琴时,大多数家长会说,弹琴?弹什么琴?简直是乱弹琴!把数学成绩搞上去比什么都强!于是,家长也像老师一样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孩子呢?孩子喜欢弹琴的兴趣爱好被扼杀,而被迫“补短”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提高,因情绪不好,还有可能下降,其结果,“短”没有补好,“长”也给弄没了。如果家长鼓励孩子弹琴,同时要求他学好数学,孩子一定会很高兴,不但兴趣爱好得到了发展,数学成绩肯定也会有进步,这其实是一种正迁移。
 

应当承认,许多学校和家庭的“补短”教育是成功的,标志就是孩子各科成绩基本均衡,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
 

可是,许多从小一直拿高分的优秀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没有专业倾向性,无从选择专业,只好让家长做主,而家长往往是按照他们的意愿选择专业,结果选择的刚好是孩子的“短板”,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约,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无心向学,虚度大学时光。家长明白后也非常后悔。
 

至于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长和教师对其兴趣爱好的打压比之优等生更甚。结果,“短”没有补成功,“长”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差生”也有潜能、天赋和长处,一个人的长处与短处都是相对的,“短处”是被放错地方的“长处”。如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短处”时,能换个角度去思考,能把参照系放大或者改变参照物,那么,孩子的“短处”就可以变为“长处”。
 

鉴于以上分析,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弱势,家长的职责主要是扬其所长,而不是补其所短。扬其所长,就是使“长”变得更“长”,这样做会事半功倍,可以培养拔尖人才,至少能培养一技之长;而补短则不但不能使“短”变“长”,而且还会使“长”变得不“长”,这样做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使孩子变成平庸之辈,甚至可能毁了孩子。
 

来自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至少有87.6%的成才者,其智力强项和成才趋向是在他们儿童或少年时期被父母发现的。没有父母的早期发现,孩子的智力强项可能就会被永远地埋没!
 

客观地说,没有家长希望自己孩子的天赋和潜能被埋没,都想要探索孩子的各种优势,发展孩子的每一项专长,但在平时教育中,家长最关心的是“重点大学”,而不是孩子的“智力强项”。
 

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与生俱来的禀赋,关键在于怎样去训练和开发。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庭能够注重“扬长”而不是“补短”,努力发掘孩子的潜能和智力强项,何愁培养不出杰出的拔尖人才!
 

基本的结论是:个性化是人才形成的基本规律,多样化是人才形成的客观要求。学校共性教育必要的“补短”与家庭个性教育执着的“扬长”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合作!只有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家校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代,家校合作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国的家校合作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很有必要。
 

美国的家长教师联合会是美国最大的一个以争取和保护青少年儿童的权益为宗旨的志愿者组织,已经成为美国家校合作的中流砥柱,对家校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会体系分为全国、州和各学校,最高的是全国家长教师联合会(National PTA),中间的是州家长教师联合会(State PTA),最基层的是地方家长教师联合会(Local Unit)。
 

这三个层次的家长教师联合会各有分工,但任务都是一样的,即:一是在学校和社区、任何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作出影响儿童的决定前,支持并为儿童代言;二是帮助家长掌握养育和保护儿童的技能;三是鼓励家长和公众参与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家长教师联合会,其成员都由家长、教师、学生和热心于学校和社区事务的市民组成,都属于非盈利、非派系和非党派的组织。
 

日本PTA全国协议会的宗旨是通过在中小学开展活动,促进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提携,让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发展。PTA全国协议会自我标榜是民主的团体,不偏不党,自主独立,主要开展以下活动:1.研究、研修活动,调查组织、关注财政、教育、环境、福利等问题,在全国推广快乐地培育孩子的活动。2.开展宣传、调查活动,提供资料和信息,发行组织的报纸《日本PTA》。3.开展青少年培育事业,推进教育环境净化对策活动,推进尊重人权的启蒙活动。4.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如实施中日友好的“少年少女的翅膀”项目。5.开展表彰优秀PTA集体和个人的活动。6.开展赞助活动,介绍优良产品和电影作品。7.向政府部门传达意见和建议,寻求教育、经济诸团体的合作以及媒体的配合。8.推进各委员会的活动,如总会、理事会、评议会、基金运营委员会、宣传委员会、电影审查委员会等。在“3·11”日本地震后,日本PTA全国协议会又多了一个功能,开始支援受灾孩子的募捐活动,协助灾区的教育事业。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主要是班主任),早已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及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将敏锐的触觉伸向家庭领域,他们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研究家庭教育规律,在事业上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打造了自己的特色品牌。比如,北京市的“家长教师协会(PTA)”,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小学的“家长义工”,太原市小店区大营盘小学的“金桥家校联系册”,济南市舜耕小学的“舜友联合会”等,都是家校合作的典型。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教育经验,运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力量,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有这种教育准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