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再提升策略刍议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北京市密云区教育信息中心 张树臣 发布日期:2019-03-11 09:54:02 |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教师信息素养再提升是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贯彻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实践中,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者与服务者,区域教育行政及信息中心应当紧抓机遇,把握核心,优化策略,区校联动,促进区域教师信息素养的再提升,为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开辟区域教育信息化新境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教师信息素养再提升是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可见,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根据信息社会环境及其教学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不等于就具备了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应包括针对信息的认知水平、价值认同以及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成果实现教学变革的意识与能力等。
引领教师对信息化改变教育过程模式、改变组织序列、改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价值认同,让教学信息化成为师生教与学的自觉行为,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再提升,需要区域行政、业务部门与学校联合发力。 1.强化政策驱动,引领价值取向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应用驱动作为区域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策略。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这“三个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 一要完善学校督导评价制度。完善学校综合评价指标,要求各校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教师日常考核评价,并在一年一度的学校素质教育评价中加大考核力度。二要建立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域行政牵头,加强行政科室与教研、培训、信息等业务部门的协调,定期研究教育信息化工作,形成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联动机制。三要完善信息化建设助力平台。在课题立项、优质课评选、基本功考核等方面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考查力度,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总结表彰,引导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取向,主动提升信息素养。
《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建立百个“智慧校园”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因而,在数字校园建设基础上,选取典型学校,把握教学信息化这一核心,帮扶引领,点面结合,适度推广,以项目实施带动教师信息素养的再提升。 (1)做好顶层设计,让教师明确学校信息化愿景。区域信息中心需要指导学校对“智慧校园”工程开展顶层设计,使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备紧贴学校发展实际,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步骤科学、措施具体,让每一位教师明确信息化的职责与任务。 (2)提供“打包培训”,促教师实用能力全面升级。针对不少学校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系统性差、关联性弱、教师疲于学习且疏于使用的尴尬,区域业务部门应帮助学校着眼“智慧校园”建设与教学改革,实施“打包培训”,分层合理施训,助推教师形成观念认同,产生学习与使用自觉,稳步提升信息素养。同时,还可将“打包培训”形成的系列培训课程、培训资源及培训成果转化为区域共享资源。 (3)坚持科研攻关,以问题导向提高教师素养。针对项目实验校推进教学信息化产生的问题,指导学校建立科研课题,给予课题专业指导,帮助教师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理念、新动态,破解难题,提炼经验,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 (4)营造智能环境,让教师融入信息化生活。指导学校整合已有的和未来可能建设的应用系统,通过梳理业务流程,突破信息孤岛,实现学校各项管理与教师协同办公的高效便捷,使教师时时置身信息化、智能化空间,在耳濡目染、相互交流中增强信息素养的价值认同。
(2)创新机制,疏通服务网络通道。实施分片包校制度,业务部门教师与基层骨干教师联手,把专业指导、技术服务送进教师课堂,强化互动交流。适时开发、引进基于学科特点且方便实用的软件,方便教师快速驾驭使用,提高课堂教学与管理效率。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