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E教中国•STEAM课程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3期 总第5709期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3期  下一期
基于真实问题探究的STEM教学案例——玩转小陀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讲人:丁永祥 发布日期:2019-06-05 11:53:29

丁永祥   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科学教师,无锡市“史瑞娣-勇辉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宜兴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宜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宜兴市新长征突击手。曾获江苏省、无锡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赛教一等奖,无锡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学习背景
 

STEM学习是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即学生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一种社会体验。学习内容的真实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课程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此,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设计了“玩转小陀螺”一课。该课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利用圆纸片和牙签组装小陀螺,并想办法让小陀螺转得时间更久。通过本课的实践,我们尝试在教学中把STEM教育理念引入课堂。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尝试用基于真实问题探究的STEM学习进行有效教学,允许学生对学习有所控制,在不断拓宽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加快学习的催化剂,尝试让学生自己来摸索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设计小陀螺模型,为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制作小陀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改进,从而让小陀螺转得更稳更久,收获对更多科学概念的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同时提高协作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陀螺由转轴和转盘组成。


2.知道通过减小摩擦力、降低重心、增加转盘质量等方法可以使陀螺转得更稳更久。

3.初步了解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一个能转起来的小陀螺。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改变因素使小陀螺转得更稳更久。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制作一个能转起来的陀螺
 

1.谈话导入
 

师:你们玩过陀螺吗?怎么玩的?(教师出示陀螺游戏图片,如图1)

2.了解陀螺,引出任务
 

(1)通过出示不同形状类型的陀螺,比较概括出陀螺的构造。(如图2)

(2)教师出示实验所需的圆纸片和牙签,引出本环节任务——制作陀螺。(如图3)

3.小组讨论,确定方法
 

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小陀螺?
 

生:把牙签插在圆纸片里面。


师:为什么这样制作?
 

生1:牙签就是小陀螺的转轴。圆纸片就是小陀螺的转盘。


生2:我觉得还要把牙签插在圆纸片的中间。


师:为什么?
 

生:这样能保持平衡。


二、改进技术,设计一个转得久的陀螺


【测试一】
 

1.测试陀螺,观察成果
 

师:你们刚刚制作的陀螺能转起来吗?转的情况怎样?


学生分组测试,对数据进行记录。(如下表)

2.交流经验


师:为什么各组的陀螺转动时间有长有短?


生:转的时候有的同学用的力气大,有的用的力气小。
 

师:怎样保证测试的时间更公平,更有说服力?
 

生3:多测试几次,算出它们的平均时间。
 

生4:转动时使用的力气每次都应该差不多。


【测试二】
 

1.比较实验,讨论探究


教师出示转得时间短和时间长的陀螺进行观察比较。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5:时间转得长的陀螺的转盘低一点。
 

生6:转盘低的陀螺转得更稳,所以时间就长。


生7:这样陀螺的重心降低了,就稳了。
 

生8:我还有发现,有的组的陀螺是用牙签尖的一头转的,有的用平的一头转的。


师:哪个转得久?
 

生:尖的。
 

师:为什么?


生:接触面小了。


师:对,这样就减小了摩擦力。真了不起,我们就按照刚才同学们的想法来改造小陀螺,试一试,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调整转轴、转盘,测试并记录汇总数据。

2.小结


通过调整转盘与转轴,降低陀螺的重心,减少接触面积,减小陀螺运动的阻力,使陀螺转得更稳,时间更长。
 

【测试三】
 

师:还有谁有什么办法让小陀螺转得更久吗?


生:我猜想如果把转盘变大点会转得更久。


教师出示大转盘,学生制作并记录分析。
 

师:通过刚才的测试,你有什么发现?
 

生:在大转盘里的陀螺比在小转盘里的转的时间更长。


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通过改变转盘的大小,增加转盘的重量,可以使小陀螺转的时间更长。


三、拓展学习,完成一个创意陀螺
 

1.简介陀螺仪
 

科学家利用陀螺高速旋转时转轴很稳定的特点,做成了陀螺仪。(如图4)在飞机、轮船上就有这样一个装置,它有什么用途?(师生讨论)

2.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更加新颖的小陀螺。(如图5)

教学反思
 

STEM教育通过在众多孤立的学科中建立起一座新的贯通桥梁,为学生提供了整体认知的契机,通过把各领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和学有机整合到一起,将学生先前零碎的知识梳理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种跨学科的有机融合。“玩转小陀螺”一课体现了工程设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制作实践—反思改进”的基本流程,通过聚焦现实世界中真实问题的引入,利用圆纸片和牙签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陀螺,在测试过程中通过陀螺旋转时间的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在观察、对比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寻找到减小摩擦力、降低重心、增加转盘重量等改进方法,使自己的小陀螺通过不断改进的迭代更新,实现转得更稳时间更久的任务要求。
 

专家点评
 

本节课丁永祥老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小陀螺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这就开始了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课上首先开展对陀螺历史、种类的探索,再通过观察和归类,发掘并概括出不同类型陀螺的相同构造,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已有经验进行提升,为制作一个能转起来的陀螺奠定基础。随后学生在动手实践、数据对比中改进技术。丁老师让学生自行探究转轴与转盘间的位置关系、测量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从而达到最佳位置,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动手前设计,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后改进,这一系列工程设计过程的体验是对技术的验证、完善和升华。(点评人:叶兆宁,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该案例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乡村教师专项重点资助课题“科学、工程、技术整合的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编号:XC-a/2016/04)研究成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