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人工智能初体验——语音识别台灯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讲人:田迎春 专业指导:金文 发布日期:2018-11-30 10:16:16 |
田迎春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大赛、亚太机器人竞赛等科技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指导的多项学生科技作品成功申请专利。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工智能为生活带来的便捷,培养学生对创新的热情。
教学难点 掌握电路搭建和编程实现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广播软件、 Arduino Uno主板、杜邦线、 LED灯、 语音识别模块、 USB to TTL工具。 教学过程 一、应用体验,提出问题 人类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工智能的产品,如智能语音音响和电视、手机上的Siri等,这些智能化的设备让人和机器能够通过语音进行交流。联想到我们的多场景智能台灯,我们能不能也给它增加语音识别的功能,让它也能识别我们的语音命令呢? 二、实验探究,体验原理 实验1 测试语音模块的连接是否正常
教师通过图示讲解连接方式,渗透串口通信的概念。(如图1) 2.测试语音识别模块
实验2 设置语音识别模块
设置完毕后,学生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通过实验初步感知语音识别的工作过程。 教师通过图片讲解实验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图3) 实验3 用语音识别模块控制LED灯 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提出要求:用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出来的内容来设计我们的台灯。 教师出示连接图(如图4),学生根据连接图进行设备连接。 整个过程,教师需要对学生连接的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保证学生插线的准确,以免烧坏元件。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编程和测试,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程序设计如图5所示。 总结提升 教师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导致误操作?如何解决?
三、综合运用,完成作品 教师出示综合任务:完成多场景智能台灯语音识别的设计。(如图6) 学生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好方案。语音模块设置与米思齐编程同时进行。 在设置任务时将任务分为必做和选做,主要是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时鼓励学生挑战高难度。 四、总结本课,拓展延伸 师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教师拓展学生的思路,总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语音识别。学生发散思维,说出答案。 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更能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路径。评价表见左侧二维码。 作品展示
实践反思 本课是“多功能智能遥控台灯”项目中的一个环节,项目主要让学生体验“创意物化”的过程。本课让学生了解到人工智能中语音识别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和人工智能之间没有距离感,鼓励学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本课在原社团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技能进行了删减,对串口通信的概念由原来的理解改为了解,但课程实施后感觉这部分的知识还需要给学生们详细讲解一下,以方便后面的学习。 专家点评 本课根据课前对学生的调研结果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领学生零距离接触人工智能,了解语音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在小学阶段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重点引导学生对现实需求、任务目标进行分析,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科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