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E教吉林•践行者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7期 总第5668期 2018年11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7期  下一期
积极探索 努力作为 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访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中心小学校长刘力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尹霁虹 袁宏明 发布日期:2018-11-02 14:17:25

刘力菲,吉林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先进个人,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乌拉街小学”)校长。
 

作为吉林市龙潭区最大的一所乡镇小学,乌拉街小学的信息化工作备受各级领导的重视,在教育投入和政策方面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刘力菲的领导下,乌拉街小学本着“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注重实效”为原则,以强化管理体制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更新网络及硬件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资源分享和学科整合应用为重点,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学校于2017年底顺利完成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百兆网线进班级的校园局域网,整个校园实现了无线网络全面覆盖。52个教学班、实验室、多功能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触摸一体机,并配备了网络教学系统;另外,龙潭区政府还先后为学校补充了130台品牌电脑,全校教师每人一机,为教师的工作与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建成了2个标准的微机室,1个多媒体综合教室,1个现代化录播教室,功能室配备齐全,充分地满足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
 

刘力菲高度重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首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的活动方案。随后,召开活动启动大会,组织教师进行网上报名。学校还确定了晒课教师及晒课内容,成立“一师一课”网络教研室,进行晒课培训、网上磨课并进行分组教学研讨。完成录课和网上“晒课”后,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学习与评论,最后推优上报。
 

学校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2015年,学校组织127名教师参加活动,1人获部级优课,2人获市级优课,17人荣获区级优课;2016年,学校组织145名教师参加活动,2人获部级优课,1人获省级优课,7人获市级优课;2017年,学校组织145名教师参加活动,1人获市级优课,多人获区级优课。
 

刘力菲也很重视微课的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微课制作培训,并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微课大赛。同时,学校利用校内外平台建立了学校微课资源库。教师可根据需要将微课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做到了微课与学科相融合,形成微翻转课堂。近两年,有近50名教师在吉林省组织的微课大赛评选中获得省级微课奖。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形态和愿景,如何实现“智慧教育”一直是刘力菲思考的问题。她认为,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要依托于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为推进学校智慧教育的发展,学校将从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和智慧教育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优化智慧教育环境,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智能,智慧校园建设更加完善。学校现阶段的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还算完善,服务性能较强。通过连接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集成推送更加有效,教育服务更加便捷。
 

其次,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习者学习方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推动CCtalk、移动教研、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模式逐步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科研日益广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校园基本建成。
 

最后,加强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开展各类人员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培养适应信息化环境的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和学科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智慧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在刘力菲的带领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谈到接下来的目标时,她指出学校将总结经验,改进优化“网络智慧课堂”授课模式,深入推进“网络智慧课堂”“互联网+移动教研”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收集成果;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创造学习和尝试的机会,让热爱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师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发挥年级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发现和培养有技术开发潜力,有管理能力的教师,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