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6期 总第5662期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6期  下一期
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 优化智能课堂建设路径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卫国 发布日期:2018-10-19 16:11:28

朱卫国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近年来,江苏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改革发展持续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教育的毛入园率达到9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在今年全国教学成果评选中,江苏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获得全面丰收。仅基础教育领域,江苏就获得了一等奖12项,占全国总量的24%;二等奖46项,占全国总量的11.5%。

 

江苏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础环境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有效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江苏建立了省、市、县、校统筹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互为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探索了政、产、学、研相得益彰的协同推进模式,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取得了三连冠,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荣获七连冠,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今后,江苏将实施“四大行动”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第一,实施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普及行动,进一步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分类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第二,实施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做几道题,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键是要有一批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
 

第三,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智能课堂建设,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典型案例的培育与推广力度,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第四,实施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提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开展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应用,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构建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提高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


江苏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好,发展快,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基础教育领域,怎样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为目的,以应用为导向,聚焦教学、聚焦课堂,通过融合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引领跨越?怎样建立良好的推广应用机制,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大面积应用,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怎样建立促进教师应用信息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广大的教师会用、乐用、常用?怎样建立健全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建设符合学科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理念,从而有效支持课程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优质课程资源体系?怎样建立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这些问题,都是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以此为基础,现重点围绕“智能课堂建设”这一主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号召: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改变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江苏省政府提出建设“智慧江苏”的目标规划,也对智慧教育、智慧课堂等做出了部署,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智能课堂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为智能课堂建设不单是教室基础设备的建设,也不是课堂上简单的技术应用,更主要的是课堂模式的重建,可以说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
 

我以为,在推进智能课堂建设当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作,最根本的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能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改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但任何技术的变革,都不能改变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始终要坚持服务教育,以人为本。
 

我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信息化要惠及每一个学生,必须改变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教育信息化大面积地应用,必须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科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真正做到实用、好用、管用。要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创造民主平等的环境,积极探索交互式、探究性的学习,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当中解放出来,真正体现平等对话的思想。
 

智能课堂应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不是简单地把黑板变成屏幕,把手写变成视频,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讲解和能力点的训练。学生的创造精神应该是在一天天的创造性学习中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在围绕知识点的机械练习中训练出来的,应该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第二,要努力突破传统课堂模式的瓶颈制约。
 

著名的“乔布斯之问”指出:为什么计算机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成为我们教育界的世界性难题。教育跟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如果说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只是方便了教师出题,方便了学生做题、刷题等,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规律,不是解放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背上了新的沉重负担。现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当前支持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如何和新的教学理念融合,创造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是一个难题。江苏省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要走出目前的高原期,需要有新的目标,新的举措,新的创造。
 

从2015年开始,江苏制定并实施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全省基础教育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探索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建设智能课堂,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新的育人生态,提高学生数字化生存和发展能力,这是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有关专家研究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有六大趋势,即: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让学生主导课堂;有效地组织好学生;完善学习过程;增加课堂吸引力;拓展课堂教学宽度。推进教学改革,说到底是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比如,在信息化背景下,哪些该教,哪些不需要教;如何让教师跟着学生的需要走,而不是教师完全按照设计好的教案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比如,要研究知识量的传授,如何更好地依靠新技术,而课堂教学如何更多地注重知识结构的设计。比如,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安排;一堂课45分钟,到底讲多少时间,让学生学多少时间;教室空间如何布局。再比如,课堂教学工具和手段,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新技术来改造课堂、构建新型的智能课堂,提高效果。等等。
 

这是一场具有挑战性的革命,我们作为当代教育人,应当知难而上,努力破解难题,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制约。通过聚焦课堂融合创新,聚焦学习革新范式,统筹协调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互联网环境、学科教育要求和学生核心素养,进而设计、提炼出简明的教学体系。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融为一体,不仅研究出了一些好的课堂范式,也为解决信息化应用的难题提供了融合创新的思路。
 

第三,要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和专业发展。
 

智能课堂的建设,或者说信息化的应用,关键还是教师。育人由育师开始,育人者先受教育。建设智能课堂,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方法的更新、科研能力的增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学科教育的理解、对新时代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都将影响智能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智能课堂建设的过程,也是实验、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教师对智能课堂理解的高度、应用的程度,决定着智能课堂推行的广度。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热情非常高涨,探索实践,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许多经验,出现了一些好的典型。例如苏州“未来教室”的探索,常州“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泰州“泰微课”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批批教师正在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不断实现专业成长。建设智能课堂,是对广大教师的一个挑战,也必然是更多教师发展的一个极好的机遇。应当把驾驭智能课堂的能力作为未来教师的基本能力,作为如同“三字一话”一样的必备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授知识拓宽了新的空间,也正在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在智能课堂的条件下,教师要主动适应教学目标的转变,从重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转向重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转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造就学生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教育和动员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倡导“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致力于改变教学,改变学习,也改变教师自己,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培养创造人才,首先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第四,要形成系统创新的良好机制。
 

现在,好多教育科技企业参与智能课堂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甚至高于我们教育部门,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好产品。但是,也存在一些企业对教育的需求还不是十分了解,特别是对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的理念、教育的规律、教育的发展,把握得不一定完全准确,基本上是旧模式下面配新技术,往往吃力不讨好。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仅仅是应试教育的工具,仅仅是学生刷题的助手,仅仅是教师批改作业的帮手,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智能课堂不是信息技术装备摆设的课堂,而是师生充分运用技术的“活课堂”;不是企业提供的课堂,而是广大师生一起实践创造的课堂。因此,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现教育部门正确引导和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形成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课堂,一方面需要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需要教育系统主动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真正了解当前教育的需求。而企业只有参与教育改革,才能真正了解教育,才能做出教育需要的、引领教育发展的好产品。我们希望和欢迎热心教育改革、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和企业家,积极参与智能课堂的建设,做出更多、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要求的产品。通过项目合作、系统创新,让我们的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到教育改革当中来,为当代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本文根据“第四届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专家报告录音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