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5期 总第5655期 2018年10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5期  下一期
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 杨冬敏 发布日期:2018-10-05 13:08:26

现今,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应用的程度仍需提升。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不能局限于在课堂上运用PPT课件,还需要把互联网引入语文课堂,依靠信息技术的新条件、新手段以及海量的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带来延伸和改变,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搜集、整理、分析、整合信息,变成学习的主人,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实现整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实现更深入、更有效的融合。


一、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信息课机房。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同时,我也为学生指明了解读的方法,可以从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文中关键字、关键句子、表达情感五个方面解读课文,并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搜索资料。学生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在经过20分钟的搜集整理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成为“小老师”,上台讲解自己的发现。此时,我通过引导“小老师”及时抛出问题,请其他学生结合各自搜索的资料进行思考并作答,“小老师”最后再进行补充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时时扮演学生的角色,提出关键问题,进行补充发言,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顺畅和学习内容的全面。“小老师”虽然表现得很稚嫩,临场反应也有些欠缺,但是很多学生都大胆争当“小老师”。在这一课堂中,“小老师”把“碰壁”的背景讲得很详细,把为什么那么多人来参加鲁迅先生的追悼会的原因也分析得很到位,关键动作“半跪”“蹲”等动词讲得也很透彻,甚至对景物的描写的句子与社会现状相结合,也能分析得很好。
 

整堂课我只是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让课堂在“小老师”的带领下能够更顺畅。整堂课上,“小老师”把知识点基本挖掘到了,最重要的是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会到了做学习的主人的乐趣。
 

二、将信息技术引入海量的阅读,突破语文教材的局限性
 

教材给我们展现的只是语文世界的一角,广袤的语文世界等待着我们引领学生去窥探。可是,要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去完成海量的阅读,简直是举步维艰。其中教材和书籍的选择配备就是一大难题,但是信息技术的引进,使得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讲解完整篇课文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鲁迅和闰土这对儿时的好朋友,三十年后又见面了,见面的时候他们会做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随后引导学生走进小说《故乡》,一起看看“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借助网络搜索,很快就找到了,并通过认真阅读,真正感受到了作家笔下故事的魅力。虽然广泛阅读的作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显现的,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它的作用便会绽放光彩。
 

在完成《最后一头战象》一课的教学后,紧接着我便让学生通过网络读一读沈石溪的其他文章。阅读完《再被狐狸骗一次》《虎女蒲公英》《仇恨》等小说作品,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课后跑过来跟我说:“杨老师,我看了《再被狐狸骗一次》,好感人,我都快哭了。”“我看了《狼王梦》,还没有看完。”……一时间,在班级刮起了一阵看沈石溪小说的热潮。
 

这就是信息技术带给语文课堂的改变,语文课堂的空间与内容都获得了突破,变得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彩。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读书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还使学生明白了事理,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诗意课堂
 

俗语有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的每一堂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几经引导,学生读来依旧是索然无味。教师无奈之下声情并茂地示范,学生依旧无动于衷。最终,由于缺乏良好的导入环节,导致学生不能产生情感代入和体验,课堂教学往往只能草草了事。此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收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获事半功倍的奇效。
 

以本人教学《桂林山水》为例。在新课伊始,我先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在动画中,首先展现的是山清水秀、小舟荡漾的桂林风光,接着展现了一首小诗——《浓碧》:“是谁将百里漓江,染成浓碧?是谁在晶莹的水底,铺下了片片芳草地,轻软又柔和?船行在绿玻璃下。鱼儿在水底探起头来,犹如在向水面上的游客问:你下来吗?”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学生或者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桂林山水》的课文还未学,桂林山水的美就已经让学生陶醉了三分。
 

由此可见,在一堂课的开始巧妙地完成导入,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攻破课堂教学难点
 

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难点,往往在于课文讲述的一些内容过于久远、抽象、复杂、陌生,学生没有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很难完成理解和想象。要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的口头解释,恐怕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生动、形象、直接地进行知识展现,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学期《詹天佑》一课时,讲到了“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台下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于是,我播放了一个动画视频: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学生恍然大悟,不禁发出赞叹:“詹天佑真是太厉害了,这样巧妙的方法也能想得到。”接着,我还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现了历史上詹天佑修建铁路时存在的其他困难,比如:清政府经费的克扣,帝国主义的干扰,皇亲国戚聚众闹事的资料和图片等,学生真切地了解到当时修建铁路之不易,而詹天佑作为一名杰出的工程师以及爱国主义者,让学生产生了由衷的敬仰。我不禁感叹,费尽口舌一无所获,鼠标一点柳暗花明。
 

作为一名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亲身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改进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语文课堂变得鲜活起来,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