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初中信息技术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王世达 发布日期:2018-09-21 14:52:31 |
随着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初中信息技术学科除了关注操作实践外,更要关注概念理解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本文以“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材教法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初中信息科技学科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案例、经验为例,探讨运用游戏、操作、故事、概念图等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效开展概念教学的策略。
初中学生正处于概念形成、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关注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机械记忆概念向理解建构概念转变,了解各个概念间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梳理形成学科知识图谱,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超越简单的操作与技术应用,理解更广泛的信息技术基本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概念教学的系统研究 截至2018年6月,笔者在中国知网基础教育资源总库上以“概念教学”为主题关键字进行搜索,可以搜到8200多篇文章,但其中大部分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其中还有不少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开展概念教学的,但与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学科直接相关的仅30多篇,且大多发表于2014年之后,可见信息技术教师对概念教学缺少关注与研究。 2.对概念的学习要求不够明确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比较重视软件的操作与实践,相对轻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缺少帮助学生识别、理解、掌握概念的方法,对学科重要概念也没有给出具体学习要求;学生对概念往往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缺少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很难构建起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硬盘是外存储器还是内存储器?虽然教师在讲解计算机五大部件时会提及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但往往是只言片语,一笔带过,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两者的概念与区别。学生则简单地认为硬盘在计算机机箱内所以是内存储器,错误的概念就这样形成了。 3.缺少检验学生概念掌握情况的手段 概念包含前概念和科学概念,前概念是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前,对所感知的现象、生活中的常识与经验进行总结加工所得出的认识和理解;而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科学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前概念并不完全是错误的概念,有些会与科学概念一致,有些会与科学概念相悖,但它们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情况,也无法有效检测学生概念学习后的掌握情况,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的错误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4.新技术的发展导致概念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学科不断有新概念产生,旧概念消失,原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学生们已经基本不接触软盘了,而是更多地使用U盘或者云盘;学生们对人机交互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键盘、鼠标,而可能是触控屏幕、语音识别技术和传感器了。这就特别需要教师主动关注和研究新技术相关的概念与原理。 三、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案例 1.游戏教学法
“二进制”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概念,只有正确理解“二进制”的概念,才能理解后续的信息编码、存储单位和存储容量等诸多概念。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少有应用二进制的体验,因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二进制”小游戏,如:用“听口令做动作”游戏体验生活中的二进制编码,用“二进制牌”辅助实现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变,用“破解二进制密码”“点灯”等游戏让学生深入理解二进制的概念,最后学生在理解二进制概念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设计“二进制”游戏,最终实现从理解概念到应用概念的升华。(如图1、图2) 2.操作教学法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重要概念,学生都听说过,也知道它的存在,但对遭遇计算机病毒的具体情况和防范措施、经验并不多,更难以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征。教师可以编写一个小程序,取名为“小游戏”,故意与学习资料一起打包发送给学生,当有学生出于好奇打开了它,首先出现游戏画面,但当点击“开始”按钮后,进入的却不是游戏,而是计算机“被关机”或“您已经中病毒了”的界面,进而将下发的学习资料一并删除,学生自然是一片哗然……虽然教师编写的程序并不是真正的病毒,但这个模拟遭遇病毒的操作体验是真实而深刻的,学生就可以提炼出“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可能对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信息造成危害的计算机程序,并对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隐蔽性等特征有所了解。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有趣动人的故事,而每一项技术的产生、发展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通过揭示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相关技术概念产生的原因、背景,从源头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使学生感悟科学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验证码”的概念虽然在初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却是学生在注册、登录各种账号时经常接触到的,有些验证码还特别复杂,学生们经常认错、输错,他们就会问起为什么会有验证码,甚至会觉得这是一项“反人类”的科技发明。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验证码出现的背景是自动注册程序和自动垃圾邮件分发程序的出现导致用户和服务商不堪其扰,而验证码的原理是“反图灵测试”,验证码的发明人是年仅21岁的路易斯·冯·安,进而发现验证码技术所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验证码,让学生对“验证码”概念有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并接纳“验证码”这项技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探索创新的精神。(如图3)
概念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概念,将概念图应用于概念教学中,可以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引导学生参与建构掌握概念,并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提升思维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概念图用于检验学生前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错误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并最终对学生概念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信息编码”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平时接触的身份证、车牌号、邮编等都是生活中信息编码的实例,但他们对这些编码的规则并不清楚,对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就知之更少了。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个简单的半成品概念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常识填写;教师通过对提交的概念图进行分析,寻找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元素,分析错误原因;之后在课堂中再着重将错误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并最终由学生自主构建完成“生活中的信息编码”“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等概念图。当然,每位学生对概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们并不要求提交的都是标准答案,主要是通过概念图,教师抓住了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学生则自主完成了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图4)
四、概念教学的实施建议
1.合理选取概念与术语 尽管教材中涉及的概念或术语非常丰富,但并不是每个概念都适合在课堂中深入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选择重要概念、核心概念、学生经常接触的概念、有教育意义的概念呈现给学生,同时还要规避一些初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术语。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非常有限,重视开展概念教学,不是说要从本已有限的课时中专门拿出课时来进行概念的学习,而是要精心编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方法,将概念教学有机融合、渗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3.把握学情选编科技故事 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故事都具有典型性、教育性,有些网络上找到的故事其科学性、真实性也存在问题,甚至对同一项技术的产生过程还有多种说法。教师需要合理把握概念涉及的要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编科技故事,尽可能把学生带入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技术产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深刻理解概念。 4.理清概念之间的关联 教师除了关注单个概念的教学外,还需要特别关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使用“是、由……发明、由……组成、导致、包括、受……影响”等词汇将多个概念建立起关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完善认知结构,进而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更为牢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除了使用新技术外,更要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与原有技术的关系以及新技术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满足数字时代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