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4期 总第5652期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4期  下一期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政策解读(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权 发布日期:2018-09-21 14:12:12

作者简介    张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处长

 

笔者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工作以来,不断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文件,深感信息化工作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辐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远非一两次交流就可以全面了解的。为此,笔者就个人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对相关政策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


教育信息化的新定位
 

信息化目前已成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具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推动驾驭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大建校120周年纪念会上讲道:“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发展定位,把握发展重点,顺应信息社会的需求,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内容阐述与分析
“教育信息化2.0”是在教育部2018年4月13日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正式提出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文件主要包含五大方面内容:重要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实施行动、保障措施。笔者现就文件内容中的几处显著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发展重点的迁移
 

文件主要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将从“三通两平台”向“三全两高一大”进行转变。“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同时,文件还提出了发展重点的三大迁移:从注重物向注重人转变;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和效果提升转变;从被动应对走向自我突破、自我颠覆、自我挑战。


笔者认为,文件中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是对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新认识,具有引领和推动的积极作用。


二、核心理念:创新发展
 

文件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创新发展,并针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五大具体目标,即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其中的“四化”: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而智能化是“教育信息化2.0”中新增加的,这也正好契合了本次大会的主题。
 

三、发展模式的创新
 

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模式——建立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优质资源辐射到每个学习者,缩小数字教育鸿沟和差距。
 

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模式——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完善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


关于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思考:顶天立地在人间
 

如何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应用、提升与发展?笔者以自己对信息化的理解,总结了七个字:顶天,立地,在人间。
 

一、顶天
 

顶天就是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它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十大以来,中央的文件中多次提到:我们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是没有一个文件告诉我们,这个机遇在什么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明确:信息化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之所以说“顶天”,笔者认为,信息化工作最终要落在培养人才这项任务上。因此对技术教育来说,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和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其中,创新教与学模式和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核心,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和加强队伍建设是保障,其目的就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笔者对国际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信息化推进战略进行了简单梳理,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要发达国家(地区)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笔者在梳理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了新加坡,新加坡四个教育信息化规划文件间隔时间都是6年,充分体现了新加坡教育规划的前瞻性。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中有这样一句表述:当前的重点,已经不是要不要在学习中使用技术,而是如何用技术来改进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这句话对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来说尤为适用,我们当前的重点不是讨论信息化要不要做,而是如何把它做好。
 

今年6月,逾百所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联盟Mastery Tran Casortium(MTC)正式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A New Model,该评价体系获得了美国大学申请系统(CAAS)的支持。这就意味着,将来美国的学生要进入大学的时候,与目前是完全不一样的。该评价体系不要求评价的标准化;没有分数,不会被使用字母等级(或数字等级);一致的成绩格式,所有学校的成绩单格式保持一致。每个学生一入学就会建立档案,并开始持续不断地动态更新,高中毕业申请大学时一键点击,即可提交,不需要再另行准备材料,也不再需要JAT这样的入学考试成绩,这份评价单就可以作为将来入学最主要的依据。这将是一份持续更新的全息档案,一点一滴的努力、能力都纤毫毕现。MTC负责人表示,未来A New Model会扩展到公立中学,全面改革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这一评价系统的出现,真正体现了信息化对教育的支撑、引领和变革。
 

二、立地
 

1.坚持育人为本
 

立地,笔者认为首先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创新育人模式,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学习规律和信息技术应用规律,将优良教育传统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构建更加适宜学生成长发展、更加关注个人差异的学习环境,着力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2.聚焦课堂改革
 

除了坚持将优良的教育传统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构建适宜学生成长、个性化差异发展的学习环境外,我们还应该聚焦课堂。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变革,注重创设营造符合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支撑知识建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丰富教学内容,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加强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启迪学生智慧。脱离了课堂的信息化,是伪信息化;脱离了课堂的信息化,不是教育信息化。所以我们希望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变革。
 

网络时代,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注意力的碎片化终结了长线的、深入的思考;网络信息的非均衡接触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搜索引擎腐蚀了我们的记忆力。我们应该如何适应?


今年浙江的高考中有一道题,用化学知识来解答,答案是C,用生物知识来解答,答案是B。这件事情本身是很荒唐的,我们把知识归结为这是物理的,这是化学的,这是生物的,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正常。芬兰已经取消学科教学,全部是现象教学法了,我们还在纠结于某个学科,应该在某个点怎样去突破,这应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一个想法。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学会分散学习。(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专家报告录音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