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E教北京•教育信息化巡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3期 总第5646期 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3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息化为城乡教育公平助力———访密云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张学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莹 发布日期:2018-09-07 13:24:32

密云区地域辽阔,达到了2229平方公里,其中80%的中小学分布在山区,但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全区60个普通中小学均已全面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建设。

 

在北京后花园——远郊密云,我们见到了坚守在教育信息化这片沃土上潜心研究与实践近20年的密云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张学虎。张主任介绍道,密云区地域辽阔,达到了2229平方公里,其中80%的中小学分布在山区,但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全区60个普通中小学均已全面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建设。一些偏远村落的校区不仅紧跟教育信息化步伐,甚至办学更富有特色。在中央电教馆“互联创未来”项目评审中,密云区作为北京市代表做典型发言,我们看到密云区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广大偏远农村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要有出彩机会
 

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密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信息资源不足,很多学校教学水平滞后不前,教学质量与北京城区学校有较大差距。为克服地域偏远、信息闭塞的困难,消除时空局限,实现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密云区教工委、区教委针对山区学校偏、远、散的特点,明确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以建成城乡一体、优质均衡、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全覆盖、智慧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以应用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密云教育创新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
 

规划:顶层设计区域教育云架构
 

一个区域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密云区教工委、区教委实施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力求高效、快捷地实现工作目标。
 

在业务层面,密云区教育信息中心分析了需要信息化的业务,并建立了业务模型与信息系统模型,优化业务流程,整合服务资源;在技术层面,设计、规划了支持业务统一的技术架构与基础保障环境;在管理层面,设计了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从而整体推动区域信息化发展。

 

密云区教育信息中心始终将服务理念贯穿于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的整个实施过程,以解决固有问题和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为核心,以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盘活区域应用,建设了“教育资源检索和共享系统”,实现了区域内资源全面检索,还实现了网盘、备课、教研多个系统的应用互联;在教、学、管理和生活各方面,以应用工具建设为内容,使工作更加便利;在应用的设计上,以数据、应用的互联互通为基础,致力于缩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落实推进过程中,分步实施、科学有序地进行。


通过长远规划和有效实施,密云区致力于在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实现无障碍的全局数据交换,由多种教育应用子系统构成简易、便捷的服务体系,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为教育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架构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服务于教、学、管理的高效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系统。
 

筑基:硬件建设到资源建设拾级而上
 

在硬件建设方面,为建设好教育信息化这条高速公路,密云区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计算机配备实现专任教师每人一台,学生用机达到每7人一台。所有中小学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功能多媒体设备、数字广播系统、IP电话系统等基础设施。校园网全部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校际间网络带宽达到千兆,并与市信息中心万兆连接,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5.5G。还为23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配备了3000台平板电脑,开展网络环境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密云区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服务平台,使师生通过信息技术便捷享受优质资源。同时,高标准推进数字化实验校建设,建成首师大附属密云中学、密云二小等35所数字化实验校,每校都建有高清远程互动教室、高清录播教室,实现有线、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部分实验学校开展了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建成远程视频安全监控中心,实现所有中小学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有力保障了学校的安全。


在资源建设方面,早在2006年,密云区已经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长年开展区域名师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补。2012年至2014年期间,建成教育视频云平台,教师已上传优秀教学课例3000余节,优秀教学资源8000余条,月访问量近2.5万人次。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密云区引进了北京数字学校名师课堂,购进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学科工具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镜像库,建成了教育搜索引擎,并第一个与市级教育资源库打通,实现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共享。2014年,密云全面启动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已正式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了教师网上协同备课、授课以及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学生网络选修。2015年开始利用互联网启动中学网络直播课堂,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歌华有线电视收看区域内的名师、教学专家授课直播。目前,密云区正在实施“智慧课堂”建设,推进专家引领、行政推动、业务跟进、学校主动参与的四位一体研究机制,实施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资源建设,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开拓:教育云服务平台助力智慧教育
 

密云区教委根据北京市教委“集约、共享、融合”的数字校园建设思路,进一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提出了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构想,即在原有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提升网络性能、扩建教育云数据中心、整合区域内基础设施资源、集中调度管控、提炼数字校园建设的共性应用、打通数据壁垒、实施统一建设,实现区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各个学校在区教育云服务公共应用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建设自有特色服务,形成既有公共应用服务支撑同时又具有各校特色的教育云服务系统,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服务理念,其核心应用功能有网络研修、协同备课、课程管理、学习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和辅助业务系统等。
 

密云区借助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领、完善机制、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力求实现教育数据的互联互通,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家校生态圈、学习生态圈、教师研修生态圈、教育云服务生态圈,为区域教育发展决策做好服务,打造智慧教育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革新:直播课堂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
 

如何集中优质教师资源、实现优质深源共享?如何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密云区教委中学教育科、区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研修学院共同合作,通过“互联网+教与学方式变革”课题研究项目,建成密云区中学网络直播课堂,促进了全区“互联网+”时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直播课堂采取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形式,收看人群涵盖了学生、家长及教师。初一至高二年级学生每周六上午及寒暑假期间收看直播,直播中设置有签到环节,以此督促学生按时、认真收看。高三年级采取录播形式,学期初集中录制讲课内容,高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与需求,在网络平台中选择课程,收看录播内容。直播课堂内容丰富,按学生的需求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学科讲座,主讲人均为区级骨干教师,讲座内容紧跟学校教学进度,选择难度较大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第二类为指导类课程,在特定时间,面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开学第一周,由教师研修学院心理研修员为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专题辅导,指导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三类为政策解读类课程,如针对初一、高一学生及家长,进行中考、高考政策解读,让学生及家长了解中高考变化,明确目标与方向。还针对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课程改革,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与指导,让学生及家长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
 

张学虎主任认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规划和实施是一个从决策者、管理者到实践者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断磨合的过程,是一个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整和优化配置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
 

希冀守望,一树花开。密云区教育信息中心本着“先山区,后平原”的原则,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山区环境差、仪器不方便维护,就投入可以远程教学的背投电视,派技术人员去山区学校参与交流活动;缺乏资金支持,就集体与个人合资买笔记本来提升教学质量;资源短缺,就与首师大、北师大等高校合作研究农村教育现代化,大量投资教师培训;并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发起“i·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组织党员用爱与互联网思维深入基层学校,实地了解学校需求、解决问题、做好服务,以此紧跟市区教育发展水平。经过十几年的沉淀积累,密云区很多学校目前已有了巨大改变和发展。在密云教育人的心里,教育公平不仅是今天的事业,更是明天的希望,一切行动只为了孩子的未来更美好。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