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3期 总第5646期 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3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归:校本课程评价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以“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 季建峰 发布日期:2018-09-07 11:20:03

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针对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借助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的开发对基层学校意义重大,不仅改变了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而且使课程形成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弥补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


基于以上原因,很多学校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进行有效实践。但在对已初步形成的课程进行评价和改进时,学校往往过分倚重学科知识和学习结果,过分强调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地位和课程开发的初心。
 

本文,笔者以所在学校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以下简称“桥文化课题”)为例,就如何对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有效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课程完善,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回归初心:聚焦课程的开发目标
 

1.比照学校愿景,把握课程方向性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优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具体办学目标。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就是通过对学校愿景的落实,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需要不断地比照学校愿景,这样课程的方向才不容易偏离。
如我校的桥文化课题,在课题方案中就形成了三大研究目标:
 

(1)通过开发“桥文化”校本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形成。


(2)通过参与“桥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受到桥文化的熏陶,提高对桥的知识和精神的了解,整体综合学习能力和自身道德品质得到和谐发展,获得生命成长,通达幸福彼岸。
 

(3)通过开设“桥文化”校本课程,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创新教师的德育方式,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专业能力。


以上几个研究目标,都与学校打造桥文化,使学生获得生命成长、通达幸福彼岸的愿景紧密相连。当我们的课程开发基本完成时,我们可以通过比照目标来反思和调整课程内容。
 

2.问卷调查对比,了解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的达成光靠感性的认知和粗浅的描述是不够的,许多时候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更具有实证性,更具有说服力。
 

我校的桥文化课题在研究初期就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通过对桥文化知识的认知、桥文化课程的设置、桥文化课程的实践等多个方面的调查,进行课题研究目标的预设;在课题研究的中期和末期根据类似的问卷调查,进行课题研究进度和问题的分析,对照课题原目标了解达成情况。(见下表)


 

通过表中调查数据的对比,课题组就能对自己的研究目标达成度,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接着,再从问题背后去探寻形成差距的缘由或是从成绩背后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解决校本教材中的问题,逐步完善整个课程。
 

二、回归活动:注重课程开发的过程


1.建立档案袋制度,记录活动心路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所具有的持续性、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需要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果的综合,档案袋管理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过程性评价。


我校的桥文化课题研究中,就尝试对学生的校本课程学习进行档案袋管理。档案袋应主要收集学生在学校桥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作品,如绘画、折纸、泥塑的照片,以及桥实践调查的资料、桥知识学习的笔记、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记录等。另外,学生对活动和学习的自评,教师、家长、社区的评价,构成了整个档案袋的内容。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在档案袋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样的过程性评价,记录了学生活动心路,同时也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


2.依托课堂实践,完善课程内容
 

学校围绕校本教材,采用“上课、议课、改课”三位一体的磨课形式,帮助教师在不断磨合和改进中践行“桥文化”教育系列校本教材。教师开课时,观摩教师注重观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上完课,课题组研讨课程内容的适宜性,研讨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教师从教到编,再从编回到教,最后再修改、完善、提升。
 

三、回归本体:关注课程开发的实效
 

1.教师能动检测,获知课程收益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因此课程评价有必要多方面地考量教师,尤其要看能否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如我校在桥文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先就课程的内容设置,通过讨论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听取全体教师的意见。当课程内容达成一致后,学校采取招标的方式,让每一位对课程有兴趣、有特长的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课程开发。同时,学校对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在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照顾,对课程开发的成果享有冠名权,并在校内出版发行。这样做使教师的兴趣爱好得到挖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补充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更好地激发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个案追踪,了解课程实效
 

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目的是要让学生受益,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评价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发展。既要考察校本课程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又要看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实际表现,还要看学生通过校本课程所得到的收益: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见识是否得到了拓展,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心灵是否得以净化,等等。
 

如我校课题组选择多个实验班中比较典型的学生个体,进行桥知识学习,并对课题研究后个体行为的变化等进行跟踪,了解教材编写对学生知识和精神层面产生的影响,从而完善教材,改进施教策略。
 

3.学生评议教材,改进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课程应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更高的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我校的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就把课程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以及学生是否能从课程中受益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把课程评价权还给了学生。对课程的初稿,每班选择学生进行试读,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每堂校本课后,听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回归本位的评价,指向了课程的目标,指向了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者,关注评价的主体,进一步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并在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使校本课程更好地切合实际,更具本校特色。本位回归的校本课程评价,让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属于师生、属于学校的课程。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A/D/2016/009)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