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0期 总第5617期 2018年06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0期  下一期
音乐“陌生化”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扬州市广陵区滨江小学 栾文静 发布日期:2018-06-15 09:28:04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对艺术的欣赏靠直觉的感受,而对常见的、熟悉的事物就会“越过感受”直接进入认知。“陌生化”正是将人们习见的常事、常情、常理变成“陌生”,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调动人们的思维,再以新颖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以新的体验,新的认识。


在音乐课堂中,当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改变很多以往课堂上惯用的教学模式,摒弃习以为常的教学思维。利用“陌生化”教学,把学生已知的内容重新设计,力求运用新鲜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新奇的审美体验,就能在“陌生化”的课堂教学中收获别样精彩。


一、在歌曲留白处,引发表现热情


留白是书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不着笔墨,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在音乐课中,教师要准确捕捉内容的含蓄处,适当地使用留白艺术,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留白艺术巧妙地构成教学上的“阴晴圆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发现,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许多音乐作品在情感表达中会出现“欲言又止”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方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学会联系作品内涵,将歌曲的“留白”部分与歌曲显性的内容进行自然的连接,打通壁垒,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如执教苏少版三下《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歌曲中有三处休止符和两个小间奏。学生虽然知道休止符以及间奏处需要停顿,但演唱时容易受主观影响,造成抢拍现象。三处休止符及间奏处可设计“空白”的填补,有助于形成“陌生化”,让学生扮演歌曲中的角色,用动作、表情形象表现“我”和“妈妈”的神态。在第一个休止符“家乡没有山”后,让学生做双手打开、左右摇摆表示“没有”的动作;第二个休止在“拉着妈妈看”后,做右手打平放置额头环望四周的动作;最后结尾乐句“亲我小脸蛋哟喂”中的八分休止符用亲的动作表示。两个小间奏处配上语气词,如“哇、嗯”等,就像母女间的对话。通过动作、语言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休止、间奏处的“留白”背后,是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母女之间的亲密之情。


大美无言,大音希声。音乐作品的意义是演唱者通过演唱活动挖掘出来的,在没有演唱前,歌曲只是提供一个结构框架,其中隐匿着许多“空白”。如果我们不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之中,忽略这些“空白”,也就表现不出作品留白的妙处。挖掘这些潜在的“空白点”进行个性化处理,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与作品对话,使学生在表现后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


二、在情感体验处,探寻文化内涵


歌唱是人们用声音来抒发情感、表现意境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感”是内心世界的触动。歌曲教学中,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将“陌生化”理论在歌唱教学中运用,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而且让学生从“陌生化”理论视角,用演唱的思维方式去探寻歌曲的文化意蕴和情感特点。


在教唱苏少版五年级歌曲《送别》时,李叔同改填的这首《送别》是20世纪初中国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为学子们广泛传唱,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学生对这首歌曲并不陌生,听到歌曲的旋律就能演唱,虽会唱但声音总是苍白无力,缺少感染力。“陌生化”理论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让歌曲陌生化,是要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距离感,去探寻作品背后的相关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送别》的曲调并非李叔同自创,而是由奥特威所作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改填歌词而成,这首作品曾被电影《城南旧事》采用而扩大影响力。如何用文化升华学生对歌曲的重新演绎?结合歌曲内容,教师提炼了歌词意境、旋律特征、歌曲背景等文化主题,并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音乐视角感受离别情。


古训云:“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李叔同重新填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离别”意境和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半段用来写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备感凄凉。后半段以“今宵别梦寒”“唯有别离多”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教师需要调动学生从歌词中获得情感信息,通过配乐朗诵,体会歌词中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体现了音乐的全部情感。在聆听歌曲过程中,教师结合多媒体和音乐同步画旋律线,学生手画旋律,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体会每一乐句的旋律下行感,对歌曲伤感离别情的表达所起的作用。再根据旋律的起伏加上渐强渐弱记号,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演唱体会旋律的变化产生的情感起伏。


歌唱是以歌声来表达人的情感的,声音是传情的手段,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创作背景。五年级的学生因为人生阅历尚浅,不能体会离愁别绪之情,所以在学生唱会这首歌后,引出李叔同版的“送别”,介绍李叔同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拓展欣赏电影《城南旧事》中《送别》旋律,说说情绪上不同感受,体会主人公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世界。


清朝时期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阐释出这种不求形似而重理解的表达情感,阐释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需要经过艺术家们的理解、加工,或者说是原基础上筛选后的“陌生化”,而后才能引起受众情感的认同,进而发出共鸣的感叹。音乐作品通过蕴藏其中的“情”,熟悉其文化意蕴,理解其内涵,体会作者创作意愿,从而激发演唱者源于内心的“感”。在音乐课上,渗透相关文化造成“陌生化”距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理解歌曲,使人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三、在审美意境处,唤醒自由想象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陌生化”效应打破人们对既定世界的感受,摆脱常规的约束,采用独特方式,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从而感受到对象的异乎寻常,重新唤起人们的鲜活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审美感受就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


执教苏少版五上音乐欣赏曲《空山鸟语》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想象,围绕“空山”与“鸟语”两个主题让学生欣赏。聆听乐曲中表现“空山”的乐段,感受速度及情绪,并展开想象,这段音乐让你仿佛置身哪里?学生说:“我仿佛来到幽静的公园。”还有学生说:“音乐使我仿佛置身于夜深人静的夜晚,满天星空。”相同的音乐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与联想,学生从音乐里听到的东西越多,音乐感越丰富。接着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为这段音乐配上一幅图。这四幅图片分别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飞流直下的瀑布”“万马奔腾的草原”和“寂静茂密的树林”,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图片。学生根据乐曲的速度和情绪,一致选择“寂静茂密的树林”。再次欣赏时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不同高低、强弱的声音,体会空山中“回声”的感觉。聆听“鸟语”音乐主题时,教师说二胡可是一件很神奇的乐器,它不仅可以表现“寂静的山林”,还可以模仿许多有趣的声音,让学生继续展开想象:这段音乐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听第二遍时,想象“小鸟们在干什么”。学生听后有的说是在对歌,有的说是在嬉戏,有的说是在比美……答案的多样性也显示出学生能以自己独特的心灵视角,摆脱感受上的惯性,以丰富的想象去感受音乐的美。最后音画意境创设,让学生随着音乐完整欣赏在宁静神秘的深山里,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大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之意,鸟儿在森林里自由飞翔。将学生听觉与视觉进行有机融合,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并由此获得了无法言喻的审美感受。


克罗齐在《心理学纲要》中指出,“那些完全熟悉的内容极少能引起人的兴趣,只有‘新奇’的东西才能吸引人的注意,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层次进而保持它”。由音乐联系到画面,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学生欣赏音乐的“陌生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挥想象的心理特点,才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只要转换视角,一种全然不同的美感就能直接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在实践体验处,催生学生创造性思维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音乐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单纯的理性活动,更需要感性的参与,需要学生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经历学习的过程。“陌生化”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创造体验过程。


执教苏少版二上《打掌掌》一课,教师从朗诵童谣导入,用歌曲伴奏作背景音乐,同时加入声势律动,让学生体验音乐情绪。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运用学生陌生的铝板琴入手,让学生用铝板琴演奏由“mi、sol、la”组成的旋律短句,扩展到完整的歌曲学唱,在熟练演唱之后再加入打花掌。先请学生按照谱面拍手,再尝试创编其他的拍掌方式。学生设计出同桌间两两对坐,左右拍、双击拍,然后可以交换伙伴继续拍。有的学生设计出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围成四个圆圈,席地而坐,随着音乐第一拍自己拍手,第二拍双手分别和左右两旁的伙伴进行击掌。


通过创编游戏活动,使学生对歌曲的节拍保持了原本的“陌生感”,循着这种“陌生感”,延长体验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


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音乐课堂,能让学生以新的视角解读音乐,在“习以为常”中感受音乐的“异乎寻常”,以此获得更多表现的兴趣和体验的欲望,让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再“云里雾里”,而是“显山露水”,精彩纷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