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0期 总第5617期 2018年06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0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普及应用的瓶颈分析(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长春 发布日期:2018-06-15 16:21:42

作者简介
周长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会长,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原社长、总编。


技术革命促进教育改革

 

2011年9月,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提出了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我国教育领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为什么?


我们认为原因很多,其中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第一,1578.2万名(截至2016年数据)教职工中真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比例不高。第二,教育软件与硬件研发人员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严重不够,从而造成了信息技术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不同话语体系。这两个系统实际上很难进行专业的对话,联合起来共同研发智慧教育集成方案的机会更少。第三,少数行之有效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需要”的找不到“合适”的卖家。


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第一,观念问题。穿“技术”新鞋,走“传统”老路,只说不动。第二,师资问题。师资信息技术知识匮乏,教学素养需要提高。第三,条件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硬件条件限制,教育资源匮乏。第四,应用问题。只作为演示工具而存在,没有与研究、改革和创新融合。但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教育信息化目前的瓶颈,就是经典学院派、春秋战国、教师惯性、两张皮等问题。


瓶颈之一:经典学院派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决定着对信息化手段的需求程度和内容。我国中小学接近半数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于学校建立及新闻发布,而直接用于教学的比例则少得可怜。有些地区更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是为了单纯追求名誉上的达标,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对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地配发设备、开发资源,更不是为了达标与演示,而是要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瓶颈之二:春秋战国


许多软件不能够实现跨硬件的应用,或者是许多硬件不能满足平台使用等,类似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所以如果一个学校购买了一个品牌的电子白板,就很难兼容另外一个品牌电子白板的软件服务,这样就给教师的使用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时这个特性也给电子白板企业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地盘,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格进入市场,结果无法提供后续服务,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又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便,导致最终被淘汰,退出市场。


因此,未来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应该都是统一和开放兼容的。


瓶颈之三:教师惯性


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大的比重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手段和工具,教师不习惯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担心信息设备的使用会影响教学进度和考试成绩。教师培训针对信息化技能的内容不多,教师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性和能力都比较欠缺,这都会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也是瓶颈之一。


所以,要促进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对培训的内容与方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使之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瓶颈之四:两张皮


大量的实验表明,即使有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却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环境和软件来改进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停留在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甚至教学方式都没有得到改变,信息技术和教育仍然是两张皮,对教学模式、内容及观念没有发生任何结构性的变革。


真正变革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本质。


造成上述瓶颈的根源,表面上看是很多学校买的不用,用的不买,造成了大量设备闲置,经费浪费,需要的没有,有的不需要,实际上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探索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实践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冲击和改变,正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悄悄改变。2015年5月,第一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大会召开的贺信中提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随后不久,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由此可见,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重点在于实践,而且是深度融合的实践。


第一,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实践者,信息化师资队伍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中坚力量,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需要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信息素养,将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和教研中,如自主学习、智能录播、专递课堂、智能教研等,通过技术的引入打破传统课堂的僵局,打造教育新常态。


第二,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信息技术在学校和教室中的铺设逐渐完善,接下来就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促进教育变革。例如通过使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智能教育,分析学生学习路径、预测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建议和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为未来教育引领方向!


第三,信息化资源的开发。


要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技术必不可少。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存在结构性失调和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根据教育需求,分阶段开发出一批优秀的教育资源,并大力推广和宣传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让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有章可循,同时避免“技术孤岛”的现象产生,尤其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参与其中。


笔者坚信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将是革命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也许十年以后教育将是面貌全非!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