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9期 总第5609期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9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普及应用的瓶颈分析(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长春 发布日期:2018-05-28 15:11:12

教育的特征与问题


规模最大

 

我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经济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6年,学前教育在校学生4413.9万人,初等教育在校学生9996.3万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8327.4万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4826.4万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49.2万人。不同层次的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不少人才,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给我国教育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不均衡:区域、校际、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各层次的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是依然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东中西部的城乡和校际在教育上的差距明显,信息化差距也十分显著,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学校和教学点的教育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也较低;并且,相对于国家在西部地区大量的投入支持和政策倾斜,中部地区更是成为教育发展的洼地和盲区。


此外,不同阶层之间由于资源和信息的差距,在教育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距,甚至有“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这是阶层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典型表现。我国的教育在区域、校际和阶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教育鸿沟,且这种鸿沟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值得教育相关者进行深思,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或许能够改变这种现象。


教育对象


在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人们对更新自己知识和技能体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学习成为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教育对象不再是以往的学生,而是全体公民,这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运行机制


教育运行机制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力量,对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的是以行政计划为基本导向的教育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逐渐由计划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全面转换,我国现行教育运行机制一方面影响了办学动力,失去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使教育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我国应该加快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尽快建立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基本导向的新的教育运行机制,从而促进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

 

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现在的教育群众满意度较低,面向未来的危机较大!现在的教育能够对未来30年负责吗?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我国当前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面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我国必须要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着区域、校际和阶层之间发展不均衡、制度环境建设不完善和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教育改革的特点


教育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我国也在不断探索,甚至有时候有点折腾,但是收效甚微。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满意,并没有随着改革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问题出现在哪里?教育本身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周期长、效果隐性。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视角来看。教育作用于受教育者身上的效果,并不是外显的、立马就能看出来的,同时也很难通过某种测试来进行衡量,而是一个内隐的特征。


第二,具有中国特色,有自己的教育运行特点。


我国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其运行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我国教育改革历史不长,对比我国教育形成发展的历程,时间实在是过短,效果不大也是情理之中,这需要我国在教育发展中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革。


第三,文化、体制、人口、教育规模、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社会对人的要求不同,从而对教育的要求也有所变化,同时,受制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体制、人口、教育规模等复杂因素,教育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借助信息化手段,共同推进教育变革。

 

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


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有两个途径和希望。


第一,民办教育对教育体制的推动。但从后来的实践来看,民办教育在我国自身发展都有困难。笔者曾经担任过民办高校的领导,个中滋味,非高层领导与理论家所能理解。中国教育寄希望于民办教育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第二,中产阶级的觉醒。中产阶级对教育,现状大多是把子女送到国外去读书。最近笔者遇到不少工薪阶层也在探索为了子女读书而移民。现在看来,依靠中产阶层也是不现实的。唯有第三条路径,即通过技术革命对教育改革进行推动还有希望。

 

技术革命促进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正从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过去主要是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而且我们在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人民群众仍然不满意,因为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呼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而这种不满意其实主要是对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个性化发展)的不满意。


实际上,优质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这种扩大资源的发展路径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我们只有另辟蹊径,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迫切需求。


笔者认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通过“互联网+”教育协同创新,打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硬件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并形成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创新,这可能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条路径。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使所有学习者获得有质量的教育。

 

文章根据周长春教授在第十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PPT 和“老周之言”相关观点编辑而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