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中国·融合课例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8期 总第5604期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8期  下一期
基于信息化的音乐欣赏课例及反思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北京市燕山星城中学 吴瑾 发布日期:2018-05-15 09:30:34

一、教学目的


1.熟记并能哼唱音乐主题。
2.在聆听、体验、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传统音乐“鱼咬尾”“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
3.能用“鱼咬尾”的手法即兴创编。
4.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能够听辨器乐合奏中琵琶、笛子、箫、二胡、古筝的音色。
5.感受、体验中国古典音乐所表现出的优美意境,能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产生兴趣。


二、教学媒体工具的准备及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多媒体音乐教室。
教学媒体、工具和资源的选用及准备:
1.PPT教学课件:剪辑《春江花月夜》引子与《江楼钟鼓》的音频、民乐音乐片段剪辑、相关图片。
2.谱例:使用作曲大师、Encore等软件制作。
3.学案:制作设计表格,打印曲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制作音频课件,播放古筝、琵琶、二胡、箫、笛子的音频片段,让学生聆听、抢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将乐器进行分类。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归类,将民乐分类为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复习乐器分类知识。
4.简单介绍民族管弦乐队,让学生简单地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二)新授


1.教师简单介绍欣赏曲目及音乐创作背景,引出新课内容。
2.音乐主题及“鱼咬尾”学习。


(1)欣赏音乐主题。
①聆听《江楼钟鼓》引子部分,指导学生完成欣赏填空:
音乐一开始由(  )乐器模拟连续不断、阵阵低沉的钟鼓声,并在力度上由(  )转为(  ),同时速度由(  )变为(  )。阵阵钟鼓声后,由乐器(  )奏出轻微的波音,犹如远处回响的钟声。
设计意图:听辨主奏乐器音色,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②聆听《江楼钟鼓》主题并填上缺失音,播放音乐,出示乐谱。
设计意图:基本技能训练,为“鱼咬尾”的学习做铺垫。
③展示学生练习,指导读节奏、视唱主题、划分乐句。


(2)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检查学生的听记能力。
①读节奏、视唱、划分乐句,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相同,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设计意图:音准、节奏训练,音乐知识的学习。
②指导学生分为六组接龙演唱主题的六个乐句。要求:用lu演唱;强调前句尾音和后一句起音的音准衔接准确;速度统一;在乐句与乐句之间呼吸;第二、四乐句弱起节奏要及时跟进。教师给标准音。设计意图:声音、音准、节奏训练,识记主题旋律。

 

3.聆听《渔歌唱晚》,与《江楼钟鼓》做比较,得出结论:音乐意境不同,创作手法相同。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鱼咬尾”的旋律特点,初步感受“合尾”。



4.聆听全曲,学习“换头合尾”,巩固“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1)播放全曲MP3,指导学生边欣赏边填写学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欣赏。
(2)分析,引出“换头合尾”创作手法:旋律在重复时,乐句的开头做变化,乐句的结尾进行重复(或变化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学习新知识点“换头合尾”。
(3)提问:每段音乐的音乐意境相同吗?每段音乐的风格有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体会“换头合尾”在音乐中的作用。
(4)教师播放有“鱼咬尾”段落的片段,指出此手法是我国民间音乐常用的创作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鱼咬尾”,为创作环节做铺垫。


(三)拓展


1.教师要求学生用do、re、mi、sol、la这五个音,运用“鱼咬尾”的方法做接龙游戏。(先唱一唱)
教师起,学生接。
2.学生即兴编创。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音准、演唱、即兴编创的能力。


(四)总结


1.本课知识回顾。
(1)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在民乐中的地位、意义。
(2)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换头合尾”。


2.热爱、传承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博大精深,要多关注民族音乐,喜爱民族音乐文化。


四、课堂反馈


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传统手段教学课堂实效的对比,我设计了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评价量规。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学生每班40人,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方式完成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能够认真演唱《江楼钟鼓》旋律片段,学生的音准、节奏、节拍都很正确。
2.旋律填空共8个空,8个正确为优秀,6个正确为良好,4个正确为合格,4个以下正确为不合格。
3.能够用“鱼咬尾”的方式参与接龙游戏,且音准、节奏正确,演唱大方自然。
4.连连看音色听辨共5个乐器,5个正确为优秀,4个正确为良好,3个正确为合格,3个以下正确为不合格。(表1、表2)

 


以上数据中反映出信息化教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很强的优势。学生对音色的听辨能力、对音高的听辨能力和视唱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得到了提升。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听记、听赏、听辨的方式完成了欣赏教学,学生听音乐占了大量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做到音乐欣赏有目的、有方法、有兴趣、无负担,是本堂课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我做了如下几个尝试。


1.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信息资源在教学的听、唱、写、创环节中均有所应用。在本课中学生要听的内容有:一段完整的音乐(10分钟),5个器乐听辨片段,5个“鱼咬尾”片段,2个音乐段落,一个音乐主题,共14段音乐。在音乐的听赏过程中运用MP3剪切合并大师软件制作音乐片段,使教学过程简洁高效、针对性强,避免音频文件繁杂、学生无目的地欣赏,使音乐课堂容量最大化,并利于“听辨”环节的难点突破。


2.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有关图片,营造古朴、优雅的教学氛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曲,如何使生活在时尚氛围内的学生快速地沉浸于古色古香、具有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的艺术氛围里?多媒体技术从画面、声音两个方面快速解决了这个问题。


3.使用Encore打谱软件制作工整美观、准确的谱例,节约手写谱例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能力,便于学生观看。


4.在全曲欣赏的环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在大屏幕上显示,使学生在长达10分钟的欣赏过程中能有目的、有方法地聆听,避免音乐时间较长、学生年龄较小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无目的性,提高欣赏的时效性。用表格的形式使教师的教学意图得到明确反映,效果直观、简洁。


5.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难点的突破。在全曲欣赏中,“鱼咬尾”的听辨是难点。在欣赏的8个段落中有6个段落存在或全部或部分的“鱼咬尾”结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部听辨出来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要学生能听辨出除《江楼钟鼓》和《渔歌唱晚》外另一个段落即可。在教学中采取分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先欣赏《江楼钟鼓》,指出其结构为“鱼咬尾”(音乐剪辑、PPT制作、实物展台);第二步欣赏《渔歌唱晚》,对照《江楼钟鼓》的旋律特点练习如何听辨“鱼咬尾”,并感受两段结尾相同之处(音乐剪辑、PPT制作);最后在全曲的欣赏中练习学生的听辨能力(音乐剪辑、图片制作),巩固学生对知识点“鱼咬尾”的掌握,并引入“换头合尾”的概念。另外,教师在出示其余四个有“鱼咬尾”结构的段落时,请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最感兴趣的段落听赏,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又不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压力,为下一步的接龙游戏做铺垫。

 

 

作者简介  吴瑾 从事音乐教学 30 年来,一直扎扎实实耕耘于学校音乐教育这块沃土。课例在教学中不断取长补短,敢于尝试勤于总结。课例先后获评部级、市级及区级优课,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也曾获得过市级奖项。辅导的学生合唱、舞蹈多次在市级汇演中取得一等奖,曾获得“北京市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曾被评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