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E教北京·智慧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8期 总第5604期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8期  下一期
浅析微课程在美术课堂的有效运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小学 王影 发布日期:2018-05-15 09:14:59

“微课程”是一种新颖的授课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程可帮助学生巩固画法及知识点,让学生认为画画不是件难事,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主动探究创造,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美术创造力。


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有效运用微课程呢?


一、运用微课程帮助课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创作兴趣


美术学科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微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的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让学生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思维定式,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多彩的秋天”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他们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以动画的形式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二、运用微课程帮助学生寻找创作源泉,提供创新机会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纯技能、技巧,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如我在讲授“下雨了”一课前,通过微课程为学生展示一组组下雨的场景图片。每张图片色彩艳丽,不同的场景不仅变化多样,还贴近学生的生活,配以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以及鸣笛声,给学生以真实的视听感受,进而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达到了“课未始,趣已生”的良好教学效果。这样直观的感受不仅为学生创作寻找到了源泉,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机会。


 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观察方法,使学生不再认为提笔画画是很难的一件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开发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三、运用微课程帮助学生架起创作桥梁,创新作品评价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


学生往往评价语言单一,评价点不到位。后来,我结合学生以前的一些作品制作成了“学生互评作品要点”的微课程。在微课程中,我结合每节课学生们的作品将评价要点列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方法。我掌握好作品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典型问题在课程中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学生的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这样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情境,引导学生总结评价方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微课程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