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8期 总第5604期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8期  下一期
未来中国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力 发布日期:2018-05-15 12:56:16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和发展态势


教育现代化,一般是指后发国家在工业化社会前后不断追赶先发国家的教育变革创新过程,也是教育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始于清末,参考西方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然后民国继续推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体制。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改造旧中国的基础上起步的。1949年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像是一个倒图钉,只有100多万人能上中学,10多万人上大学,当时国家必须增设工农速成中小学和扫盲班,解决全国5.4亿人口中80%不识字的突出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世纪之交,随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形成了金字塔形。2016年,大中小学规模在校生呈现正梯形结构。在全世界210个国家中,正梯形结构的大约有三分之一,其他处于金字塔形甚至倒图钉形。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入学(园)率都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门槛。2020年,我国教育普及整体水平将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上。但是,同高收入国家相比,届时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我国还要分别落后10个、30个百分点,至少在高等教育阶段还要追赶很多年。


纵观世界各国,没有现成的教育现代化模板可供我们复制,中国教育现代化就是锁定在本国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目标已把教育现代化融入整个进程当中。考虑到教育周期长,教育现代化应比国家现代化超前部署实施,需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基,也需要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支持,注意借鉴他国经验,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不断深化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已经绘就,并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将分两步走,到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原本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早整整15年,从而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加快教育现代化,要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作出四个层面部署。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立德树人不能窄化为德育,需要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区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儿童,给出差异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二是以促进公平为关键,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关键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把握好贫困生资助、善用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教育领域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三是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改革最终目的是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从义务教育开始,淡化中考、高考的“筛子效应”,给学生以多种选择通道,改革直接涉及从6岁到20多岁的2亿多人。


四是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和办学体制。主要是政府依法管学,学校依法依规依章程自主办学,包括社会在内的多元评学,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改革与法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应地教育治理现代化、法治化也将迈开新的步伐,对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提出更高要求。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又进一步部署了“十三五”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步骤,包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校职校协调发展,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这都需要教育改革先行。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更加重视全面增强教育系统自身实力和促使教育主动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能力,成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搭建符合国情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我国要“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2014年国务院六部委联合制定了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在基于学科及分支倾向的普通教育、基于职业岗位群倾向的职业教育、基于个性化多选需求倾向的继续教育之间,努力形成四通八达、相互沟通连接的渠道。


从人一生的学习历程来看,此前我们熟悉的是正规学校学历教育,现在还要考虑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人们在正规学校受到的一次性学历学位教育,并不够用,到职场中还要不断地学习。从现在起到2020年乃至2035年,党和国家在打造学习型社会方面需要实施一套“政策组合拳”,一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是建设“互联网+”学习平台,三是建立学习成果认定转换制度。


这样,未来中国人的教育和学习架构好像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一样,用基础教育打牢四根方柱之后,上面的倒伞状平台,就是高中后教育的逐渐普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协调,全方位地混搭发展,面广量大,贯穿于人们从小到大到老的一生。


如果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已经刻意区分了正规教育和学习的概念定义,并在国际组织文件的表述中越来越用“终身学习”来涵盖和替代“终身教育”,充分显示了21世纪国际社会的普遍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和学习,应有许多优势可以借助和发挥,如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管理,有效分担教育成本,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同样,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需要妥善应对。在数字化学习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师者和学习者的泛化,正成为大势所趋。


我们将迎来一个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政府需要依法保障公共教育服务资源的公平性、普惠性、均衡性,同时,由民间资本进入供给侧所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服务,将精准锁定、激发、适应学习用户的需求。可以预见,“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战国时代”正在来临。

 

方兴未艾的教育服务新业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与学习供需关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从纯公益(免费普惠)、准公益(适当分担成本)、半公益(成本分担多样)、混合混业混搭(多种产权关系)、非营利(国际通则)、微利(收略大于支),最后到营利(市场机制运作),一端由政府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另一端由企业锁定用户排他性需求,中间形成一道“光谱”,已成为教育服务新业态的显著标志。


为佐证这一“光谱”的存在,目前每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迈上3万亿元大关,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为7500亿元,这并没有全口径统计,若把各种市场化培训、在线学习、家教补习等计算进去,恐怕要翻一番。到2020年,如果全国财政性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能分别接近4万亿元和2万亿元,将对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教育服务新业态,可粗线条地切分为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非公共服务,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要求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又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文件进一步强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同时,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并且明确要求,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由社会组织依法提供和管理。


有理由相信,教育服务新业态会植根中国大地,逐渐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期望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和学习,能够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让亿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本文根据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主办的“第三届未来教育高峰论坛:走向智能教育时代”专家报告录音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