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北京·深度应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4期 总第5574期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4期  下一期
3D打印中的校园——校园“品”文化的实践研究教学课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讲人:高敏 发布日期:2018-03-20 16:35:06

高敏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工作,曾获昌平区课程建设先进个人,多次承担市级研究课,所指导的3D打印活动的说课获全国一等奖,所辅导的学生参加北京市、全国3D打印、机器人、单片机项目获一等奖。

 

选题背景


选题来源
2016年9月10日,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迎来了60年校庆活动。学生感叹于学校在艰苦时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在新校“品”文化的引领下创造的辉煌成就,身为十五中南口人倍感骄傲,迫切地想把学校的“品”字文化传播出去,扩大学校影响力。前期,学生通过对校园历史的深入研究已经形成了“校园历史探秘”、3D打印学校模型等研究成果,虽具有一定宣传作用,但不能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参考故宫纪念品的宣传思路,学生设想制作校园纪念品活动,送给来校参观的师生,从而达到进一步宣传的效果。经过前期分析讨论,出于纪念品制作工艺及学生实际水平考虑,决定用3D打印技术来实现纪念品制作。


学校资源状况


硬件方面,提供计算机网络教室、3D打印教室利于学生开展活动。软件方面,学校开设3D打印选修课普及3D打印知识。当然,美丽的校园环境也是很好的研究资源。


学生情况


初二学生经过在校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对学校产生了感情,对学校的文化、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前期对3D打印技术的研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3D建模、3D打印技术。


教学方式选择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学。


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1.科学性,可操作性,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2.学生有时间,有能力,有兴趣需求。


教学目标


总目标


1.体验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2.通过作品制作,深入理解3D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其科学创新精神,增强其爱校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设计打印草图,独立建立模型,并进行打印。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校园“品”文化的理解,体验3D打印制作纪念品的设计制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3D技术,设计表达对校园文化的物化理解,增强学生爱校情感,提升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加深对科学技术素养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审美情趣。


重点: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作品设计方案。


难点:实现设计方案时,遇到的3D建模、打印问题。


主要内容:基于学生前期完成的活动准备工作,在深入研究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完成作品设计方案后,研究如何利用3D技术呈现设计,将设计实物化。而学生之前有一定的3D打印基础,但主要是模型的临摹,没有独立经历从设计、建模、打印这个完整的打印过程。因此,让学生亲自操作,利用3D打印作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出现种种问题,问题是具有差异性的,这便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主要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搭建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介绍经验自主解决。对于个别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网上查找资料、师生互动沟通交流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突破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见下表)


案例详解


分享制作经验


学生在建模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同时也自主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学生间的互助,解决相关问题。


3D建模


根据设计的草图,通过建模软件,利用一些建模命令,建立三维模型。

3D打印


操作3D打印机,打印模型,将设计的作品打印出来。
 


分享交流


将作品展示交流,听取他人建议,不断修改完善。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教学设计的学习效果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作品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等方面的一种及时的评价。


本设计中的作品评价,关注学生实际行为表现,直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的难点、设计意图以及融入的学校情感等方面进行自评,虚心接受同学建议,关注别人的他评,认真听取师评,明确进一步修改建议,从而不断完善作品,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本设计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中真正遇到的问题,讲解也是由学生来完成,展示环节更是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是引导者、辅助者的身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2.突出实践环节地位,学生在尝试中不断进步


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设计中涵盖3D建模、Photoshop抠图、3D打印机操作等多个实践环节,使学生忙于处理各种真实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在攻克种种问题过程中不断成长。


3.选题源于生活,彰显学校发展特色


本课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和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恰巧与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一致,与学校的整体历史积淀、传播文明、倡导和谐一致,彰显了学校的一种课程发展特色,对后期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