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E教北京·教育信息化巡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4期 总第5574期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4期  下一期
技术要为教育服务———访昌平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夏星 陶明明 发布日期:2018-03-20 16:28:11

在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我们见到了带领全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斩获北京半数以上奖项的北京市区级教育信息中心唯一巾帼领跑人——昌平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在昌平区,杨剑英最早研究VB,并把编程技术融入高中课堂教学,曾作为北京唯一代表,获全国首届多媒体课件编程制作比赛和全国讲课比赛一等奖。


坚守——促进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建后一年,2002年,昌平区教育信息中心组建伊始,时任高中物理学科教师,积极践行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并在当时取得突出成绩的杨剑英,作为中心创始人,勇挑重担,指导教学一线进行网络课程的推进。在信息中心建设初期,虽然经费短缺,但她想办法通过城乡结合部的大队、老校友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面对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效果的质疑,杨剑英坚持以身作则,鼓励教师们使用从前被束之高阁的贵重设备,对校长们说“不怕用坏,就怕放坏”。为了让终端设备使用起来,从初期督导教师们使用到后来教师们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她始终激励教师参与课件制作和教学评比,让教师们在参与中体会到收获,体会到进步的乐趣。


杨剑英与教研主任合作,带领教师们做信息技术互动教学课堂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从2013年至今,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的老师和教研员的示范带动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甚至达到超越传统教学平均分16分的水平。教师们在参与学习和实践中,慢慢体会到信息化手段给教学带来的效果,开始自觉主动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在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领导下,有着坚实专业背景、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并善于与人合作的杨剑英,带领教师们一路领先,共同为实现昌平区教育信息化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技术——助力教育教学和管理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撑。昌平区教育城域网的核心部署在区教育信息中心,下属10个节点分布在各镇(街)。目前,已经完成了百所校园网升级、教育城域网升级万兆、全区无线网络建设三大攻关,整体实现了万兆骨干,千兆到学校,全区上网带宽6个G。2015年,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中小学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昌平区率先完成的无线网络测试、骨干网环形结构设计等多个富有前瞻性的工作方案,被推广到全市各区县应用。


借助先进的技术,昌平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个中心两个平台一个门户”的教育信息化架构(见图1),还建成了包含1个国家级、6个市级、20个区级的应用支撑系统共27个。这些系统覆盖中小学教学资源、学籍管理、教师办公、教学研讨、在线备课、远程培训等方方面面。网络技术有力促进了“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培训”“互联网+考试及成绩分析”“互联网+教研”“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虚拟学校”6大类应用平台的发展。

管理——创新团队协作模式


昌平区形成了由区教委统一领导,区教育信息中心统筹规划与整体推进,全区各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小组推广与实施的三级教育信息化工作格局。尤其在教育教学创新管理方面,由昌平区互动教学研究团队定期组织学科教研活动。互动教学研究团队包括以区教研员为主导的学科教研团队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区信息中心团队两部分。互动教学的研究课都由教研团队从学科的角度为一线教师把舵,信息中心团队则深入课堂收集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反馈,创造性地利用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实施。两个团队不断交流合作,寻找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点,发挥各自所长为实践教师服务,让实践教师无后顾之忧。


教研指导与技术支撑不断参与学校层面的互动教学项目推进,通过从区域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等,实现了项目的有序推进。由学校提出发展和建设需求,在学科教研员的引领下,由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服务支撑,逐渐形成了“学校自主—教研引领—技术支撑”的团队协作模式。互动教学实践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一线教师为主要的实施者,从集体打磨教学设计、现场参与教学活动到共同评课共享反思,教师们在实践中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培训——“陪伴”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通过参考Workshop(工作坊)、教研沙龙等基于情境和主题的活动方式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效果,昌平区在推进互动教学系统促进教学改革的项目中,采取了区别于以往的教师培训方式。基于活动和基于主题研讨,用“陪伴”教师成长的方式促进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能力的提升。团队成员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教研沙龙、学科研讨、“陪伴式”等教师培训方式,创新未来教师培训的模式(见图2)。


以昌平区初一数学教研组参与互动教学项目为例,区信息中心组织了多次“研讨式培训”活动,重反思、总结和提升。在活动前期确定活动主题,通常以公开课的方式组织相关教师参与课堂观摩或课堂实践,活动中,积极鼓励实施教师和参与教师发表自己针对该主题的观点。(见下表)
 

应用——创新信息化课堂发展模式


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为教育服务”为核心内容,昌平区教育信息化采用集聚和扩散的发展模式。


“有戏唱,搭台子;邀名角,唱大戏”是昌平区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集聚效应”的集中表现形式。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吸纳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专家,专家们发挥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专家团队与昌平区信息中心合作开展“昌平区基于平板电脑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应用区域推进项目”,并实现了互动教学技术应用的“常态化”。其中,高中生物应用互动教学系统支持开展课堂教学的周课时数平均达到了8节。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得到了不断提高,以前的预设课堂和静态教学设计逐渐发展为“精准教学”“个性教学”“分层教学”等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设计,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并实现了由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呈现常态化。师生在参加“青年教师成长(京教杯)”教学课例比赛中,获得首届京教杯一等奖。


为了提升互动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把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社会化,昌平区通过向同伴提供借鉴经验和参考策略等方式进行“扩散”,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相互改进的作用。2016年底,昌平区组织“华北联盟会议”,承办了Pad及创新教学实践观摩研讨论坛暨2016年华北数字化学习试点校联盟年度实践案例分享大会。通过对学校发展案例、区域推进模式案例和“互联网+教育”应用案例等立体化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智慧案例的学习,带动周边教师们的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年,昌平区第一中学举办了“北京市中学生物互动教学现场会”,进一步分享成果,推动了兄弟区县和学校的发展,同时对昌平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带去了更多思考和办法。


谈到昌平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杨剑英对未来充满期待。秉持技术为教育服务的理念,坚持“教育大数据的应用需要高度创造性”的原则,她希望大数据在教育中深化应用,给学生和老师做人物画像,进行全样本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情感等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继续在顶层设计上认清现有条件,充分运用现有条件,进行金字塔层次管理,以数据安全设计为基础,以学校应用为核心,对昌平区教委的视频会议、数据管理等负责;未来计划重点在“有数据”“融数据”“用数据”三个方面发力,旨在利用数据制定有价值的决策,提升互动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持续提升参与者的信息素养;以前期投入的智慧、架构的方案、研发的设计,继续充实昌平区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充分运用起来,统计和用好相关数据;全面促进区域不同平台与互动教学平台之间的整合和数据融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以互动教学系统作为切入点,把教育信息化融入教育全领域,促进昌平区智慧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