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4期 总第5574期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4期  下一期
智能时代的教育展望(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珠珠 发布日期:2018-03-20 08:19:32

作者简介:

王珠珠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

教育将变在哪里


第二,知识获取的途径将发生变化。教育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以前,我们强调,教师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要把学习内容消化或者重新设计以后,用恰当的方式传导给学生。但现在,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提供者。社会各方面都和学生的学习发生关系。首先,教师可能不一定是本学校的教师,也可能是相关的专家、家长等。给大家举两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幼儿园园长讲的两个故事,我觉得可以给我们教育人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幼儿园有一个三岁上小班的孩子,有一次放学,父母没时间来接他,便让孩子的一位叔叔(孩子也认识的父母的同事)来接,并打电话给老师进行了说明,老师也认识孩子叔叔。但是孩子和老师磨了半个小时,死活不肯跟叔叔走。这当然缘于平常父母、老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是父母来接,哪怕是熟人都不能跟他们走。这个情况让老师一筹莫展。这时,孩子突然扯了扯老师的衣服,说:老师,你打开微信和我爸爸视频一下吧。一个三岁的孩子要求通过视频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方法和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源自于社会生活中的实践。第二个故事也是他们幼儿园的。幼儿园在区角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儿,春天的时候,有两种植物同时开出了黄色的小花。有孩子问老师,这两种花是什么花?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也被问住了,只好说:老师也不知道,回头找到答案再告诉你们。一个小朋友突然跳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用“形色”(一款用手机拍照并上传的花卉识别App)就可以查。一个幼儿园孩子,竟然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


因此,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也不再仅仅是教师所教授的书本内容。那是什么呢?是那些学习的场景。


非正式学习将会成为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学习伙伴,他们可能是同龄人,可能是非同龄人,也可能就是机器人。最近,有个青年告诉我,他们在一个边远乡村小学做实验,让孩子跟一个英语机器人进行学习,在全程没有英语老师教的情况下,最后孩子们竟然在县考中考了70分左右。所以,机器人作为学习伙伴,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互联网不仅连接了知识、信息,也连接了人,还连接了很多关系和资源。所以,我们正在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一个网络关系,形成我们的学习网络,其价值不亚于技术系统本身,或许真的会超越它。

 

今天,我们的学生通过教师、学习网络、学习情境、学习伙伴这些途径来学习,每一个途径都会对他们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去年的教师信息化作品全国评比大赛中,我听到好几个教师都在讲“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中,完成了这样一节参赛课……”这是教育信息化这些年来,我们强调教育思想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把一个学习场景、一个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让他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们也会感受到这样的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场景,确实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的场景。


第三,教与学的行为将发生变化。教育学上有一个“学习经验之塔”的著名理论,说的是,听别人讲授知识,往往只能学到10%,但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你可以学到90%以上。所以,我们要把学到的东西告诉他人,比如授课、作报告、演讲等方式。现在,我们可能就多了一种关系,这样的关系就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进入课堂了,可以方便地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获取的都是答题的数据,但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识别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表情了。一个校外教育机构的老师告诉我,他把答题数据和人脸识别的数据加起来,然后去分析和判断在线课程的质量以及甄别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在线教师要教1000多个学生,学生被分成20人一个班,每一个班里都有一个辅导教师,这就极大地扩大了他的教育资源。但是他要怎样来保证质量呢?那就是通过智能化来保障。通过测评,向教师反馈实时数据,教师就能很快知道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掌握程度,从而判断和决定是否需要再重讲一遍,等等。以前,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都是看学生的眼神是否迷茫,或者问“听懂了没有?”如果学生都不说话,那就得再讲一遍。如果学生说“听懂了”,老师就继续往下说。那时,老师发现的是一些因果关系,并将自己的经验、结果的判断等变成教学过程中决策的依据——是继续讲,还是再加强一下已经讲过的内容。现在,教师可以直观地从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中进行判断,如果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听懂,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了。智能技术带给了教师们新的思想方法,新的数据,新的工具。


还有一些更值得研究的变化,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简单提一下。第一个是人类应该学什么?学习起点在哪里?如果说机器人都会了,我们是不是要从零开始?如果我们不从零开始,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第二个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代替人的决策权,特别是复杂问题的决策权。最终的决定需要由人来做出,那这些做决定的“专家”如何产生?如何成长?他们的经验从哪里来?第三个问题,就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学问题,以前我们的教育是担负着人力资源建设的责任,并通过人力资源建设进行社会分工,将来很多东西都由机器人来做了,那社会分工由什么机制来确定和完成?这是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我们将面临的风险


学生学习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生产关系以至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都对教育的变化提出了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将面临的风险在哪里?在这样一个人与机器智能共生的社会,我们都希望通过人的高级智能或高阶智能的发展,去完成那些决策的、灵活的、创新的事,而机器完成数据的传递、收集、处理,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人和机器共生的时候,人能不能控制机器智能的发展和成长?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到风险点,就算一时找不准的话,也要对风险领域加强认识。所以,我讲四点目前的认识。


第一,目前人工智能界有这样一种划分,叫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是指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被认为是有知觉和自我意识的。弱人工智能一般指的是让机器的行为高度模仿人的智能行为。

 

总体来讲,目前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大多可划分为四类,即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动”。


目前,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一些顶尖机构在向强人工智能机器人方向努力,希望能从目前人工智能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面有所突破。因此我们从应用的角度,应该更多地关注弱人工智能领域,使它能够发挥最大的改变和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


第二,在先进技术和成熟技术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的不可重复性,所以我们在推广应用技术时,应该选择那些先进、成熟的技术,也就是要对可控的先进、成熟技术亮绿灯,而对先进但相对不成熟的技术亮黄灯和红灯。


第三,不能因为机器学会学习了,我们就弱化了人的学习。韦钰院士强调,人脑的研究表明,我们的每一个思维和行为都有发生在脑中的生物过程相伴。脑中不同的小社区组成了不同的回路,对应着我们的心智和各种行为。这样的生物过程取决于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不断作用。如果在那个阶段,你没有让自己或你的孩子产生这种思维连接的话,就不可能成为“智者”。所以,学什么和什么时间学,在过去已经有了研究结论,但在人与机器人共生的环境中还需要进行一个新的科学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因为机器学会了学习就忽视了人的学习。


第四,也是重要的一点,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网络安全,包括信息的安全、数据的安全、网络本身的技术安全。没有安全保障的人工智能时代或者社会,后果将不可想象!当然,还有新的政策和机制的研究不及时跟上也会出风险,这里就不赘述了。


所以,我认为,当下是经济社会对教育提出最全面而深刻需求的新时代,是教育发展中需要解决问题最集中最复杂的新时代,也是信息技术提供巨大可能性的新时代。我们回应时代呼唤,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未来,智能时代的教育不仅在我们的头脑里,更在我们的实践中!


(根据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主办的“智能教育学术年会”专家报告录音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