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17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学习工作委员会“智慧教育顶层设计”培训会召开。相关专家就智慧教育的主题作专题讲座,以此促进与会者及社会对智慧教育的认识,自觉融入智慧教育的设计及教育教学之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黄荣怀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人工智能融入学校教育的机会与挑战
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按照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的观点,人工智能就是要创造智能机器,特别是智能计算机程序的科学与工程。
从1950年的图灵测试到2016年AI对弈世界围棋冠军、2017年中国AI战略,再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呈“螺旋上升”态势。
当前,多媒体教学存在六大困境:内容堆砌,妨碍消化;逐页呈现,割裂联系;中控锁定,教学受限;座位固定,活动单一;设备陈旧,难以探究;电子白板,互动缺失。
人工智能若要融入学校,必须要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本,做到满足在线课程、数字教材、实景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等诉求。人工智能将有助于实现有效技术应用、协作学习及真实任务、深度学习的循环圈,并将体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融合价值,这一“融合价值”值得期待。
人工智能与教育有三大发展领域:技术研发、环境部署与应用研究;新时代认知规律、学习本质与教育价值的研究;智能机器的安全、规范与伦理等研究。

郭清顺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广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常务副组长。
智慧学习的内涵与方法
阿尔法狗利用“价值网络”计算局面,利用“策略网络”选择落子,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柯洁。阿法元经过学习围棋基本规则后,又战胜了阿尔法狗。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智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有一个重要使命:开发人类智慧潜能!
智慧学习的核心是思考。思考是知识建构和内化的重要环节。智慧学习是以有效思维为基础,改变知识,改变能力,发展智慧的一个有效过程。智慧学习的第一境界是开启学习者的智慧马达,学习各种知识,达到当前的学习和认知的目的;第二境界是提升学习思考能力,改进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维度、层次和深度。
在智慧学习中使用思维工具方面,人类已经总结出的智慧学习方法众多,诸如埃龙·马斯克的深度思考“第一性原理”,美国鲁特伯恩斯坦教授推荐的成为天才的13种有效思维工具等,都能提高智慧学习的效率和水平。当然,人类的智慧学习还有通过非逻辑的感悟进行“悟知”,通过信仰和精神的“灵性”和创造性进行“创知”和创新。人类需要加强开发每个人的个体智慧,建立人类群体思考的智慧网络,提升人类智慧的总能量和总体能力。

钟绍春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要开展“有魂的”教育信息化
目前,很多学校用了信息技术,效果不一定好。建设了云平台、智慧校园,并不等于就实现了智慧教育,实现了现代化。很多学校缺乏系统、精准的教育信息化指导与培训,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思路、方法、目标有问题。
首先,要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教育信息化应着重为构建解决教育瓶颈问题的全新教育体系(智慧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
其次,要明确信息时代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思路。聚焦教育问题,设计智慧教育体系,提供智慧环境支撑,引领教育教学应用。
再次,找准实现智慧学习的有效路径与任务。通过学习路网和调控系统的构建,让学生认同并主动学习,按照需要找到适合的方式学习,得到最适合的教师帮助并找到最佳合作伙伴完成学习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创新与合作、认知与系统思维,学科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与职业能力,以及多元智慧。用大数据获取和分析工具解决学习过程缺乏精准调控的问题,用学习引擎、学习工具、导航视频解决课堂缺乏个性化的问题,用互联网名师智慧、学生经验解决难以获得最好老师和最佳伙伴的问题,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探究和体验工具解决创新及系统思维能力普遍欠缺的问题。
然后,抓住智慧环境建设与应用的关键。统一设计学校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在深度融合基础上,按照研培方案建设和应用智慧研修系统;聚焦智慧课堂难点“个性化学习”,用好学科工具和仿真实验室。
最后,明确现代教师能力培训方向与方式,通过分层推进,培养有引领性的种子教师,全面提升教研员的融合创新能力。

孙哲南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人工智能和教育创新
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2013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致辞中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信息革命结合将使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智能化的时代。2016年5月,国家四部委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到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超10万亿元。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全社会正掀起AI热潮。
现有的人工智能还有其局限性:有智能没智慧,无意识和悟性,缺乏综合决策能力;有智商没情商,对人的情感理解与交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算不会“算计”,可谓有智无心更无谋;有专才无通才,会下围棋的阿尔法狗不会下象棋。而人的大脑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等各类问题,可谓“一脑万用”。
从专用到通用的人工智能已是大势所趋,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我们发展人工智能科技教育,是希望中小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胜任智能化时代的职业工作打好基础。

樊磊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科技项目和北京市科研专项等多项研究。
北京新高考与新课标——素质教育新起点
2017年7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出具体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方面,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3门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设等级性考试。参加北京市当年统一高考的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
课程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增加课时、难度、设备,增加的是实力、信心和竞争力。其中,信息技术学科按照教育根本任务和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进行了彻底重构,未来必将成为与语数外并行的核心学科。学生自主选择科目、走班教学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