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E教中国·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9期 总第5518期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9期  下一期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学习新技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安徽省阜南一中 卢庆广 安徽省阜南县第二 发布日期:2017-11-28 14:07:31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每一次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都来源于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中的迫切需求。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应付、照本宣科等情况,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构思、设计、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新技术在生活、学习实践活动需求中的应用?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设疑、学生探讨—师生共研、合作共赢”的渐进式学习新技术的新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活动需求中,对遇到的新技术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构思设计新方案、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提高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引导、借助、网络资源、新技术、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每一次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都来源于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中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中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较少,并不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更兼没有相关的升学考试压力,目前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应付、照本宣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大部分上课时间里,学生都是在自由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等。随着时间流逝,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社会,在信息化时代,他们的信息素养令人感到忧虑。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构思、设计、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新技术在生活、学习实践活动需求中的应用,为他们将来走上信息化社会解决各种复杂的信息技术疑难问题,奠定初步的技术方案?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案例进行技术分析说明,和各位同仁共享。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了不少网络基础知识。但是,他们懂得多少具体的网络疑难问题?是否有一点技术操作实践的能力?都还很难说。


由于我校搬迁到新校区,开学时间紧,在机房的施工建设安装上,还需要学生帮一下忙。于是,笔者请十几位学生在放学后,协助笔者把机房的电脑安装调试好,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学生来到机房后,笔者让他们不要急于动手安装调试,而是先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培训:1.把各种设备按照说明书连接好;2.分组做网线水晶头;3.测试网络情况等。其中,网线水晶头的制作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技术疑难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制作。但是笔者并没有提供网线水晶头的制作说明书,而是引导他们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网线水晶头是如何制作的。


对于网线水晶头的制作步骤,网络上有详细的图片和讲解。百度搜索操作步骤如下:1.工具和材料(已准备好):网线钳+水晶头+网线。2.首先准备好若干水晶头,水晶头即RJ-45。再准备一把网线钳和网线,将网线胶皮剪掉约2cm的长度,露出8条不同颜色的小线。3.将它们按照“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这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网线钳剪齐。4.把8根小线整齐地插进水晶头里(水晶头有塑料弹簧片的一端向下),注意要用力,使8根小线能够紧紧地顶在顶端。5.把带网线的水晶头放入网线钳的压线槽内,紧紧用力握住,以保证金属针脚能够和网线良好接触。


按照上述步骤,学生们在笔者的引导下,借助网络资源自主学会了网线水晶头的制作。机房的电脑在多名学生的协助下很快安装调试完毕,学生们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会了借助网络资源学习新技术的综合实践操作应用能力。


二、教师设疑、学生探讨
在信息化时代,面对互联网新技术,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通常比教师学得快,他们自主探讨新技术的能力往往超越教师。


最近几年,微视频的火爆让学生们乐乎起来。每年都有各种微视频的大赛,信息技术教师只需要把微视频大赛的参赛文件交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及在微视频编辑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其他的可以放手交由学生来探讨并制作。


比如今年春天,有三位学生拍摄微视频制作微电影作品《青春 就要逆光而上》和《爱的新生》,由笔者上报到县教育局参加推荐评比。在最后的市级评比结束,准备推荐到省里参赛时,市里想把推荐参赛的优秀作品进行二次打磨加工,提出了微视频作品方面的许多专业性问题。笔者对微视频的编辑合成过程、结尾的花絮以及脚本的设计似懂非懂,遂带着很多疑问和学生商讨。对笔者传达的疑惑,三位学生搜索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微电影,进行花絮拍摄、编辑合成、脚本修改等。在几天的微视频作品二次打磨加工过程中,他们借助网络资源,参考学习借鉴优秀作品,共同探讨学习新技术,最终把作品打磨得更好。


在这期间,他们学会了借助网络资源对学习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构思设计新方案,最终解决好问题。这种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学生走上社会不可缺少的信息素养。


三、师生共研、合作共赢
在信息化时代,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学习已经很专业,借助网络资源学会了很多新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现在校园内,几乎每班都用“班班通”教学,所有办公室都有有线网络和无线路由器。笔者负责学校教室内“班班通”的使用和维修,以及校园内每栋楼的网络维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余,如何分解繁重的任务是笔者多年思考的问题。


笔者首先在各班抽两名学生,对“班班通”的使用和维修进行培训,收集大家在使用、维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并在定期举行的“班班通”管理员培训大会上演示如何操作,共同研究在使用、维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其实,在“班班通”的使用、维修上,学生比笔者懂得还多。他们经常看各位教师上课使用“班班通”,并指导不会使用“班班通”的教师如何使用和处理出现的小事故等。对这些经常遇到的事故,笔者和大家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最后制订方案,打印成小册子发给各班管理员。


在整个校园网的维护和“班班通”的使用期间,对于遇到的很多故障,大家借助网络资源共同研究,根据网络故障技术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构思设计新方案,反复地实践操作维护,最终保证整个校园内网络畅通和“班班通”的正常使用。如此,在师生借助网络资源共同研究新方案的同时,实现了师生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对于在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首先要想到如何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解决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学习更多的新技术,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主阵地,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信息化社会解决各种复杂的信息技术疑难问题奠定初步的技术方案,为提高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