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E教中国·STEAM课程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9期 总第5518期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9期  下一期
基于STEAM理念的机器人课例系列——汽车紧急制动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讲人:耿弢 专业指导:谢艳振 发布日期:2017-11-18 13:34:34

耿弢 天津市蓟州区公乐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国家级机器人竞赛教练员,天津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分会会员,蓟州区信息技术学科兼职教研员,曾荣获天津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两个,市级课题3个,撰写的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国家、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并公开发表。
 

设计依据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乐高EV3机器人为教学平台,并根据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利用已学的机器人设计、搭建、编程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编程学习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程是根据学校的校本教材,以社团活动为主题进行讲解的。机器人社团的学生学习乐高机器人课程有一定的基础,他们是一群热爱科学,喜欢自己动手、动脑的孩子,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编程技巧,能够独立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和使用超声波传感器,了解其触发的条件,能对其进行测试并使用它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了解紧急制动器的重要性,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进行设想并选择合适的传感器,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教师播放汽车行驶时的交通事故视频,通过视频中出现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师:你们发现在行驶的过程中这些司机都出现了什么状况吗?你有办法避免这些情况吗?


生:这些司机在行驶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都不能够及时地停车,从而造成了事故。如果能够及时地停下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故了。


师:不错,如果有这样一个装置,当汽车靠近障碍物时能及时地让车子停下,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事故。今天我们就利用手中的机器人,看看能不能制作这样一个装置。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两种传感器,谁能说说都是什么?


生:触碰传感器、声音传感器。


师:谁能说一下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生:触碰传感器可以用来启动、停止机器人的动作。声音传感器是利用声音来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


师:用它们来完成今天的任务有些困难,那么今天我们就认识一种新的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出示超声波传感器,如图1)首先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测试一下它的取值范围。



图1


学生动手测试,发现超声波传感器的取值范围在0cm~255cm。


师:超声波传感器是用来控制机器人和障碍物之间距离的一种传感器,一般我们都是以距离作为激活它的条件。


生: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它来控制车子和墙之间的距离呢?当距离墙体很近时就激活它,让车自动停止就可以了。


师:很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设计。下面我来讲解一下超声波传感器在EV3软件中的应用。
首先,将超声波传感器连接到EV3控制器端口4上。然后使用流程控制的切换模块,在下拉按钮中选择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的使用在等待模块中选择“比较”—“距离”(如图2)。在条件中选择小于等于(如图3),距离设置为20(如图4)。



图2

图3


图4


【设计意图】通过学过的传感器知识引出新的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并通过知识迁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对新传感器的运用。教师演示是为了减少学生操作中的失误,并通过演示让他们对超声波传感器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任务:让小车距离墙面20cm的位置停下来。


我们按照设计—搭建—编程—测试这几个步骤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自动停车器制作改善记录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安装、调试。
程序流程如图5:
 


图5
 

编写程序如图6。


图6
 

学生通过测试发现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进行交流分享,同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完成整个任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制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让他们增强团队间的配合,在制作过程中优势互补,通过交流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让任务完成得更加顺利。


四、交流分享,教师小结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和各个小组成员共同检验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都要进行演示并对完成情况做出评价。


师:今天我们通过搭建和编程完成了对小车的控制,使它们可以在靠近障碍物时自动停止,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事故。我们在机器人验证过程中要取长补短,同学之间要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STEAM教育要求同学们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变成学习的主人。虽然有些同学在尝试中会发生错误,但是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不断地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改进中完善设计和作品。
同样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一个很小的创意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挽救生命。希望同学们的设想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下去,并且真正实现,那么世界将会更加和谐。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之间的成果交流与分享,让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的同时吸取精华,改进自己的作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教师总结并点题,进一步明确“知识改变生活,创新改变未来”这一理念。


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树形思维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课教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感受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学生通过机器人教学平台亲自动手实践,体会到创新的快乐,通过编写程序体验顺序结构的逻辑思维,二者结合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将让其对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点评
本节课通过真实的生活实例引出主题。教师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并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次深入完成任务,最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任务进行时,以开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让他们通过“设计—搭建—编程—测试”来体会计算思维和树形结构。通过交流,学生一起分享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本节课是成功的机器人教学案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认知,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点评人:谢艳振,天津市蓟州区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