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E教安徽·微资讯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8期 总第5510期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8期  下一期
教学触“网”助力教育创新与变革——阜阳市多措并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来源:阜阳日报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11-14 11:14:17


一张嘴、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过去教师上课的形象,已在信息化教学潮流中一去不复返。近年来,阜阳市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以赛促教、改善硬件、教研结合等方式,开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新局面。

以赛促教 提升教学水平


日前,阜阳市教育局举办了全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各县市区共推荐了945件作品参评,在检验该市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


在此次比赛中,阜阳市第十八中学硕果累累,推荐参赛的25件作品(教学课例、教学课件、微课),有10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总数位居颍州区各学校之首。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阜阳十八中近两年的探索。


“从改善硬件到实践培训,以赛促教的方式更能检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阜阳十八中校长刘伟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阜阳十八中通过更换教学设备,扩充网络信息资源,聘请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方式,为学校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去年以来,阜阳十八中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级教学教研比赛。今年5月,学校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参赛力度,组织优秀课例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优秀电视教学课例评选活动。刘伟激动地说:“结果刚出来,上报20个课例,13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总数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以赛促教的方式,推动阜阳市教育信息化进入质量提升期,佳绩不断:2016年教师教育信息化大赛中,该市23件教师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016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该市17件作品入围全国赛事,5件作品获全国一等奖,一等奖比例占全国1.7%,全省38%,并获得全省创客类两个一等奖。

完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其推进的难点与重点在农村,师资薄弱、信息化装备和优秀教育资源的匮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拦路虎”。


在积极推进均衡教育工作中,阜南县251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阜南县柴集中心小学是省班班通项目在阜南的第一个试点,信息化教育教学走在全县前列。“2014年开始试点,目前31个班级都安装了班班通设备,每个学科都会使用到。”柴集中心小学校长石金锋一边操作设备一边说,“我们建立了一个跟踪管理平台,时时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并及时进行检修。”
近年来,阜阳市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在线课堂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信息化硬件条件有大幅度提升。2016年,全市教育信息化投资达2.9亿元,共配备班班通10113套,电脑41227台,数字化校园15个,录播教室69间。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中小学宽带接入率100%、校园网建有率100%,配备多媒体班级占总班级数的95.04%。

大数据因材施教  引领教育信息化新方向


随着“互联网+教学”理念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有效辅助学科的教学工具。对此,阜阳市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今年5月,阜阳一中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记者在阜阳一中智学网个性化智能学习中心看到,学生在此上课人手一台电脑,老师授课时可以实现课堂备、授、改、考、导一体化。


“学校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帮助师生实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阜阳一中有关负责人说,这种智慧课堂能够极大地促进教育、学习、管理的方式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实现精准教学,建设智慧校园。


近年来,阜阳市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不断创新模式。其中,颍州区成为先行者,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在线课堂”“微课”等建设,发挥微信、微博等平台力量,补充和拓展传统教学课堂,同时利用网络连接学校、师生与家长,共建智慧教育的新格局,引领阜阳市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阜阳市电教馆馆长张丽说:“教育现代化就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我市大力推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完善教育管理,进一步实现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的目的,推动阜阳教育事业新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