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E教江苏·校园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5期 总第5488期 2017年10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5期  下一期
不忘初心 踏歌前行 溧阳市永和小学以“和”文化滋养师生幸福生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溧阳市永和小学 史建忠 发布日期:2017-10-03 14:03:48

创办于1946年的溧阳市永和小学地处溧阳西北部,位于瓦屋山脚下,与句容、溧水交界。学校恪守“求真、精致”之校训,以“办社会满意认可的教育,创师生幸福生活的家园”为办学追求,倡导“和”文化,确立“和而不同,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着力打造“安全、舒适、向上”的和谐校园,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促进学校向内涵化、品位化、特色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尚美——构建和而不同的精致校园
“和而不同”昭示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
一、校园精美化
我们以“静雅有调、朴质生声”为校园建设总格调,着力打造“庭院化、精致化、特色化”校园文化环境,处处渗透“和”力量。将“永和花木”与校园自然融合,科学规划文化景点,有效提升校园格调。以“校园和故事”为主旋律,及时挖掘与展示“和故事”,宣扬校园内的人性美、内在美。推行“一班一品”工程,着力打造“温馨班级”“和美班级”,让班级成为师生舒心的学习场。
三年来,我们投入近三百万元,完成老教学楼的改造出新,并以附属幼儿园创建市优质幼儿园为契机,优化校内外设施与环境。
二、氛围和谐化
“和”文化首先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我们视全校师生为家人,让尊重、理解、信任、包容成为校园常态。进一步提升行政人员的“四观”素养,充分发挥党、团、少先队及工会凝心聚力的作用,打造人性化校园。
三、课程丰富化
课程是教育的主要生长点,也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以“永和花木”为突破口,加强“写字”“文明礼仪”等校本课程的实施力度,并组建学生社团,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四、发展多元化
我们以“激励”为先导,让每一名教师释放潜能,让每一名学生经历精彩。引领师生在“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中,实现“老年教师留样,中年教师放样,青年教师有样”。
至善——搭建自主舒展的成长舞台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师生共振,教学相长,才能演奏出学校发展的和谐曲调。
一、培择善而从的智慧教师
善为人之本,也是“和”之基。我们以“规范、勤勉、智慧、精细”作为教师发展的核心目标要求,从各个层面提升教师生命质量。
以慧施教。我们把“如何培养智慧教师”作为问题先导,引导教师阅读《教育的智慧》《非常教师》等书籍,找准方向,提升施教智慧。
以学促教。安排教师赴南京、苏州等地区听课。特邀名师、名家来校活动,姜知宇、吴汉平、邱恭志等为教师悉心指引。此外,以比拼教师基本功等,锤炼教师队伍,并通过师徒结对、与常州市实验小学集团结对共建、与市小规模学校“抱团取火”的方式提升教师。
以研促教。提高课题研究的精准度,学校现有市级以上课题五项。提升常规研究的扎实度,以校内教研网为平台,形成“研、上、评”三者统一的互动机制。提档课程探究的科学度,以课程开发与实践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途径,将“永和花木”课程研发作为基点,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
三年来,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溧阳市级以上获奖。教师参与教学评比,获常州市级基本功竞赛二等奖1名,溧阳市优质课评比二等奖2名。现有溧阳市级“四类”优秀教师10名,其中溧阳市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名。数学教研组连续两年在市毕业班会考中获得第一名、第三名,连续十年获“溧阳市优秀教研组”称号。
二、育志美行厉的文明儿童
学校作为全市不多的一所小规模学校,生源“单一”而“复杂”。“单一”是因为就读的学生以本土为主,“复杂”是由于学校留守儿童多,贫困儿童多。我们定位于“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的基本思路,期待每一个孩子既能做到志美行厉,又不缺少现代文明人的特质。
1.打底:文明有爱
有了厚实的“底”,教育才会不浮、不飘、不虚。
培育文明学生。重熏陶,校园里处处有校本化文明宣传标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重方式,在开学的电视播放里,组织的班主任研讨里,“文明”成为校园热词,成了师生共同的行为方向。重反馈,我们将文明作为管理的把手,时刻关注文明现象,将“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的信念落到实处。
塑造美好心灵。在锻造学生文明品行的同时,在教育中渗透爱,传递爱,播种爱。爱国,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在冉冉升起的红旗下,孕育学生的爱国之情。爱人爱己,每逢节日,组织学生将自制礼物送给老师、同学、家人,让他们学会给予。爱家乡,每当走出校园,我们总会向学生介绍家乡的美好,让他们为家乡的日新月异而感到自豪。
2.助推:自主成长
我们以“自主”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自理,自强不息。
学会自理。以做好卫生起步,从做好校园卫生到班级卫生,直至个人卫生。同时,要求学生每日做一次家务;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学会成就自我;成立“小太阳”志愿者服务小队,锤炼学生,温暖校园。
增强自信。修建“星光舞台”,组织开展一系列展示活动;开辟课堂演讲阵地,每天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安排学生跨出校门,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在外“登台亮相”。
自强不息。每周五最后两节课,“小园丁”、短笛声声等近二十个社团如期进行,学生们在自己喜爱的天地里张扬个性。
引领成长。学校设立“成长奖”,每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选,两学期累计表彰次数最多的学生成为校园年度“成长之星”。
3.伴护:暖心行动
营造温暖空间。利用有限的空间创设“萂园”,其中有一个“暖吧”,既是学生进行花木活动的花房,也是休闲憩歇的场所。学校设有“暖心室”,这是校领导、教师与学生聊天的地方。校园里还有个“爱心坡”,这是学校为只能乘坐轮椅上学的一位学生特意修建的。
感恩社会关怀。溧阳青商会、常州墙散办、上海脑立方F10团队等社会机构及团体,捐助资金与物品三十余万元,帮助学校建设,资助学生,激励每个人不断前行。
践行爱心教育。我们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对特殊学生给予更多照顾。定期组织教师去贫困学生家庭走一走,带去心意。我们还以教育结对的方式,帮助在思想上、学习上,甚至生活上急需帮助的学生。
从近三年的显性数据上看,学生更加文明有礼、自信有节。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的市级以上竞赛评比,有十个项目获团体奖,六十余名学生获市级奖。
寻真——发展抱朴含真的本土特色
在“和”文化背景下,我们将“永和花木”作为特色发展的突破口,既与自然融合,又与社会接壤。
一、精心规划,有效推进
在充分调研与讨论的基础上,我们以“一条主线,两个把手”(一条主线指《溧阳市永和小学花木教育特色建设总方案》,两个把手为溧阳市特色发展重点项目、溧阳市教科研立项课题)为依托,在探索实践中前行,在研究反思中推进。
二、目标驱动,机制促进
我们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重构各项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特色管理制度,建立了长效的总体目标,如学校总体投入计划、教师绩效工资奖惩制度等。明确考核目标与要素,加强过程督促与指导,稳步推进。
三、重点定位,措施跟进
特色与文化相得益彰。学校虽小但因地制宜,引进盆景,开辟苗圃,创设“萂园”课程实施区,构建根雕室等,营造“花木教育”文化氛围。
特色与课程同生共长。以“永和花木”校本课程为依托,开发“花木与生活”“花木与栽培”等系列课程,为深入推进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特色与德育交相辉映。特色教育更是为了育人,学校开展一系列“花木伴成长”活动,让学生在他们最亲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特色与研究相辅相成。推进特色课程的研究,科学落实。加强特色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统整,全方位实施“花木教育”。基于此,我们成功举办了特色教育市级公开教研活动,并应邀参加市区级培训展示活动。加强课题专项研究,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加强培训与指导,在鼓励教师不断外出学习的同时,聘请“外教”,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行走在“真、善、美”的路上,我们收获着不一样的风景。我们的特色教育已小有影响,溧阳市电视台、常州市电视台、《扬子晚报》等媒体纷纷报道;我们的德育实践经验,《江苏科技报》、中江网给予大幅宣传。所有的一切,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回报与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与期待。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更大的智慧与勇气,争取更大的教育成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