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区域发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3期 总第5473期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3期  下一期
信息化为长春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 作者:崔国涛 发布日期:2017-09-08 11:20:49


当前,长春教育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转到什么“型”?就是要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型。要升到什么“级”?就是要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升级,由孩子们“有学上”向“上好学”升级。因此,我们从一开始思考和设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时,就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这样一个阶段性背景来考量。换句话说,我市的教育信息化,有三个立足点:一是立足区域和学校,思考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二是立足学生,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三是立足信息化和教育的关系,思考应该怎么把握。
思考的结论是,教育信息化是支撑和推动教育转型升级、破解教育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制胜法宝。在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扶助作用的同时,利用教育实践反作用力,强化信息化资源建设和能力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发展信息化思维,从而形成“实践运用—理论提升—再实践运用”的螺旋推进结构。
经过五年的试点探索,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亲切关怀下,我们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发挥教育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研究学校由个体发展向集群发展的问题,推动区域教育整体高位转型

学前教育方面,实施“一优一带”联盟发展策略,推进优质、普惠发展。为办好乡村幼儿园,德惠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乡村中心园辐射示范作用,建立“中心园+乡村园”发展模式,推进学前教育整体提档升级。
义务教育方面,长春市组建了88个大学区,实现全部学校和所有在校学生“两个全覆盖”,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加强大学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由成员学校共同开发、建设和利用包括文字、声像、电子信息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二是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大学区信息平台和网络平台,共享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管理经验等,开展网上教学互动、网上教研和培训,推行在线学习和在线辅导,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区内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实现校际间共享手段的现代化。三是实施了“优质资源覆盖项目”试点,接入“万兆组播,千兆互联”教育专网,建成“优质资源输出教室”,在大学区内随时随地开展异地集体备课、专递课堂、在线听评课、联盟工作会议、班主任交流与培训等工作,破解了大学区个别学科备课难、个别学校和学科师资不足不优、教研员深入一线指导难等问题。
针对中学教育实施“集群集优”发展策略,组建教学联盟,推进优质、多样发展。以榆树市武龙中学为例,这是一所农村中学,但他们勇做教育信息化的弄潮儿,“土法上马建设数字校园”,先后在“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经验交流会”做了典型发言,得到教育部杜占元、刘利民两位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全国信息化的典型,吸纳了全省60所学校共同组建“武龙中学联盟”。该校的发展表明,教育信息化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教育现代化理念的问题。
特殊教育方面,完善“1+X”特教发展格局,推进优质、融合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我市特殊教育大力推动家校合作,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帮助残疾孩子接受更加精准的教育。
在农村教育上,在全市实施“温馨村小”创建行动,推动城乡教育优质、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五位一体、联动发展”,即:实施“资金投入一体化、师资配备一体化、课程开设一体化、教师研培一体化、村小评价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应用“中心校+村小”的“专递课堂”,将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重点打造350所“温馨村小”,使优质村小覆盖面达到60%。

二、发挥教育信息化的网络通道作用和教育大数据的云计算功能,研究质量提升问题,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信息化助推教育资源支持系统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爆发式增长。表现在:
实施“小学、初中、高中智慧校园软件支撑系统”建设项目。投入2900万元,为全市城区学校所有学科教师配备具有生成性的学科教学工具。
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长春智慧教育平台有近9万名教师注册,152954名学生注册,并实现与国家、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校四级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全市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全市“名师工作室”教师应用空间开展网络教研,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展,带动了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开展两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将小、初、高全学段36个学科,按知识点分解到每一所学校,发动全市所有教师全员参与,晒课42099堂,推出市级优课3722节、省级优课2221节、部级优课745节,提升了全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极大丰富了学科教学资源。
建成全覆盖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力开展五类教学资源征集活动,即教学案例、电子教档、教学课件、学科网页、教学素材等。目前,各学科、各门类教学资源总量达320944份,近300个G,实现了我市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历史性突破。 
组建全市近万人的专家人才库。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快小学、初中、高中人才库建设,改进教育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为长春教育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逐步推进考试题库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成中考五个学科的自动化考试题库,包括:外语听力、地理、生物、音乐、美术。
开通基于网络的时事新闻课。作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课程,我们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把时事新闻课开到学生的手掌中、心坎里。
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教育格局。一汽六中开展“学组”建设,打破学科知识壁垒,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团”,组织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宽城区基隆学校开通“知校网”,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和谐家校关系,改变学校单方面发力的“教育瘸腿”现象,共同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
(二)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综合评价的质量和效能,构建我市“两评两促”动力评价体系。
一是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促进学校质量提升。建设被称为“小高考”的监测评价系统,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物理、化学等全学科;涉及全市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和全体12万名在校学生。
二是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如何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我们以前采用的是“成长记录册”办法,但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太好。近年来,我们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级管理平台”,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全地区全部初中学校。评价者只需输入日常评价事实或数据,评价结果就会自动生成。

三、发挥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云服务功能,研究规范管理、品牌打造,深入推进教育民生,让教育信息化惠及春城百姓。

(一)建设长春智慧教育平台,提高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推动由管理向治理的升级。
深化信息化管理,破解招生入学难题。运用户籍信息大数据,实施生源信息网格化管理,加强生源前瞻预测,为学校布局、生源调配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保障每位适龄小学、初中孩子都能得到一个公办学位,我们开发了“长春市中小学入学报名系统”。为保证优质资源能够平等惠及百姓,我们开发了“公办学校空余学位电脑派位系统”“民办初中部分学位电脑派位系统”,刹住了“人情风”。为保证教育公平,我们开发了“电脑均衡分班信息化管理系统”,均衡配置设施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打破了“关系网”。
运用信息管理手段,提高师德师风管理水平。为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我们采集了全市8万名在职教师头像作为基础信息,开发了“人事管理与影像识别系统”。在发现相关问题时,可以进行影像比对,为清理“乱补课、乱办班”、规范教师从教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加强师德建设,开发了“长春市师德投诉举报信息管理平台”,使信息化成为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工具和“利器”。
打造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安全工作提档升级。我们开发了“长春市学校安全工作综合监管系统平台”,对全市校园安全工作数据进行伴随式收集,实现了对所有学校安全隐患的时时监控和高效处置。
(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生有所需,我有所为。惠及长春市八万高中学生的长春“高中名师云课”网络在线学习系统正式启动。
“高中名师云课”是教育民生工程,定位于“智慧服务”,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登录学习,以云服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名师云课”旨在打破名校与普通校、城市与农村的藩篱,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使所有学生都可以与名师“零距离”接触。
近年来,为推动长春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首先,整合机关行政及事业单位力量,从基层学校抽调校级干部、后备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次,出台《长春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长春市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长春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与应用评估标准》《长春市城区中小学装备标准化建设三年规划》等文件。最后,形成了“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体系”的推进思路:“一网”,即教育专网;“一平台”,即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两库”,即基础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库;“四体系”,即智慧管理体系、研学服务体系、应用能力提升体系、质量保障体系。
二是加快基础建设。我市教育信息化推进项目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财政教育附加,另一个是向财政申请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我市投入基础教育装备经费10.78亿元,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表现在:“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面逐年加大。截至目前,全市城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比例为100%,外县(市)区中小学带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比例为75%,学校信息化网络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长春教育专网”建设稳步推进。与“吉视传媒”签订全面合作战略协议,建设长春市教育专网。全市教育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全市138个国考标准化考点的专网建设全部完成。
区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主要包括宽城区“电子书包”的应用,朝阳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南关区“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二道区大学区“互联网+”的应用,榆树、农安的“中心校+村小”异地互动的实施,等等。
回首过去,辛劳而有为;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以本次验收工作为契机,坚持力度不减、抓手不软、培训不松,努力做到示范强化、效果突出、宣传加强,继续发挥区域优势,集成创新,争当吉林省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排头兵、领头羊,为教育信息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再立新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